地理冷知识——汉中盆地
更新于:2025-04-13 14:00:17

汉中盆地面积并不大,基本上只有关中盆地的1/8,南阳盆地的1/7。地理结构也比较简单,北部是秦岭,南部是大巴山,汉水自西向东贯穿整个盆地。地理结构简单并不代表它的防御能力就弱,大家仔细看这种南北双重山脉的嵌套结构,其实可以为汉中盆地形成三层防御圈,外层为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无人区,中层为800-1200米的关隘控制带,内层则为海拔500米以下的农耕腹地。

有人会说农耕腹地怎么能算作防御圈呢?上期视频我们就讲过,防御除了要构筑工事,还要吃饭。汉中盆地内汉水及其大小支流纵横交织,气候温润,土地又肥沃,有利于农业垦殖的河川平原与丘陵平坝又比较多,而且这一带还有铁矿和铜矿可以开采冶炼,所以汉中的自身造血功能还是很强的。当年诸葛亮选择汉中作为北伐基地,也正是基于其“田畴辟,仓廪实”的农业和工业潜力。

大家想一想,蜀国以区区益州之域对抗雄踞中原的曹魏,汉中作为对抗的前线,如果没有很强的防御能力,那成都平原都不知道被踏平多少次了!因为曹魏要想入蜀就必须要翻越秦岭和大巴山这两座山脉,行军沿途需要经过深峡穷谷,还要翻越座座高阪,甚至还要凿山架木,修建栈道。这样一来防守的一方既可以烧绝栈道阻挡敌寇,又可以凭借山险设置要塞,还可以利用峡谷以小股游军抄掠对方的辎重粮草,达到以寡制众的效果,大家看看秦巴山区分布的这些古代关隘就一目了然了。

而且汉中盆地内部除了前面说到的可以自身造血,同样也可以利用地形构筑工事,诸葛亮当年就将汉中盆地的地理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秦岭南坡选择定军山、天荡山、汉山构建三角防御体系。并且在阳平关附近开挖十二条引水渠,形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水障区,目的就是利用汉水河道制造人工沼泽,彻底抵消曹魏骑兵的优势。还在盆地内设置了赤崖、黄金、兴势三大仓储中心,这些仓储中心基本上都位于河道边上,目的就是通过汉水及其支流实现90%的粮草及战备物资水运。赤崖仓主要支援西部祁山道方向的北伐以及曹魏从西部的突袭,黄金仓则防备东部汉江下游的魏军,兴势仓扼守北部秦岭诸道入口,三大仓储中心战时可以联动,这种布局方式能够使蜀军在一个月内向前线输送十万石粮草,支撑持续作战能力。

蜀汉为何如此重视汉中的防御,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就是其地理位置重要,第二个就是可穿行进入汉中盆地的孔道很多。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地图视野放大,放大后你会发现汉中的北部是“王气之地”的关中平原,东部是“天然旋转门”之称的南阳盆地,南部是“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西部看好像没有什么独特的地理单元,但其实沿着长江水系西进就可以去往陇右,从陇右北上就可以到达凉州。陇右和凉州的重要性我们以前讲过,陇右是华夏文明的西部根基,是秦文化的孕育地,凉州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最佳点位,对不对?我们前面讲的都是地理属性,如果从地缘格局上来看,汉中其实恰好处于四大政治板块的力学平衡点,也就是西北的关陇军事集团、西南的巴蜀经济区、中南的荆楚文化圈,以及中原的核心统治区。这种位置优势使汉中成为了地缘力量传导的关键节点,所以当关中政权强盛时,汉中是控制巴蜀的跳板;当中原王朝羸弱时,它又会成为割据势力的天然屏障,甚至成为入主关中的跳板。

大家仔细想一想汉中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关键时期,基本上就是战国后期、楚汉争霸,以及三国鼎立时期。汉中要在这些政治板块间发挥作用,是离不开前面讲到的第二个原因的,就是可以连通这些政治板块的通道究竟有多少?我们经常讲古时候有水的地方就有道,大家看看秦巴山区如蛛网一样的水系网络,通过这些水系网络连通关中、汉中、巴蜀、陇右和荆襄的通道,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道。像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中期的褒斜道,从东汉一直延续到明初的傥骆道,从秦一直延续到唐后期的子午道,这些通道到达汉中以后再连通金牛道、米仓道或者荔枝道,最终分别进入成都平原和嘉陵江以东的巴地,北部的这三条古蜀道中,褒斜道是使用时间最长、通行条件最优的主干道。

当然,北部其实还有一条线路,就是这条陈仓道,但是陈仓道迂回太远,不如褒斜道近,而且其主线也不经过汉中,这条道虽然有缺点,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不仅道路平坦,而且还有嘉陵江的水运之便,所以古人用的也是比较多的,汉代四川的物资北运关陇,除了主要走上面说到的褒斜道以外,也可以走嘉陵江漕运至略阳,然后再走陈仓道进入关中。同时也可以在略阳北部接上西汉水,西汉水就是古时候的汉水,又称“沔水”,汉代《水经注》记载"沔水通舫,载重千斛",证明早在秦汉时期从嘉陵江北上的水运线路是可以一直走到这条西汉水的,这条道其实就是连通祁山、天水,去往陇右地区的祁山道。所以回过头来你也就能够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阳平关附近开挖十二条引水渠,构建水障区防线了,因为既然可以北上,那曹魏就可以顺着西汉水、嘉陵江南下。可能说到这里有朋友就有疑惑了,曹魏军队既然可以直接南下,为什么非要去占领汉中呢?这个问题和我们上期讲的襄阳很相似,曹魏无论是想走祁山道、还是陈仓道后接嘉陵江入蜀,都会受到汉中盆地内蜀军的严重威胁,换句话说就是蜀军可以先放魏军南下,然后切断魏军的补给供应,结局大家应该就都知道了。

当然,除了南北向与西向的线路外,汉中完全可以沿汉水东进,去往荆襄、宛城方向。这条线路我就不多说了,重点强调一下沿汉水东进到安康市以后,其实还有一条陆路通向上庸(今竹山县),然后经过房县南下去往秭归,或者是东出襄阳。

梳理了这么多条线路,大家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穿行于秦巴山区的古道,很明显汉中盆地承担了串联这些线路的节点,这也是宋朝名臣张浚评价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主要原因。所以古代军事集团如果拿下了汉中,其实是既获得了一座封闭的军事堡垒,又拥有了一座开放的交通枢纽。

当然,随着时代在发展,技术在突破,特别是明代中叶佛郎机炮的引入后,就彻底改变了汉中防务的价值。当15世纪的火炮击碎秦岭关隘的巨石,当20世纪的飞机穿越巴山云雨,这座千年要塞的战略光环已逐渐褪去。但深入岩层的古栈道凿痕、汉水畔的废弃码头,仍在提醒我们,在冷兵器文明的时代长河里,这片被群山环抱的盆地,曾经书写过多次战略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