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黑盒作者@super-1于04月13日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是大多数人在选固态时的第一反应——有缓存,不就更快更稳吗?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硬盘的作用是存储和读取数据,那缓存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一句话:它是读写速度的加速器。
但这个加速器,分好几种。有的是内置专业版(独立DRAM缓存),有的是“靠算法模拟的临时工”(SLC动态缓存、HMB)。看起来都叫“缓存”,但本质差得可不止一点点。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真的需要为“有缓”多花几百块吗?还是说,其实“无缓”也够用,只是我们被吓唬了?
这篇文章,咱们就一层层拆开这个事儿。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硬盘是一个仓库,那缓存就是门口的搬运工。
它是一块真正的芯片,就像仓库门口站了一个全职调度员,天天记录你货物放哪了,什么时候要用。
这个调度员干嘛?记录FTL表(文件地址对照表)。你每次打开游戏、启动电脑、加载大文件,它都能迅速告诉你“哪在哪”,速度飙起来。
而SLC缓存或者HMB呢?就像是你仓库附近临时招来的兼职搬运工,今天来5个,明天来3个,效率不一定,状态看天气。
SLC缓存是把一部分TLC/QLC区域“伪装”成高性能区——但它不是硬件,而是算法模拟,写入多了就掉速。HMB则是借用你电脑的内存,讲白了,靠主机“施舍”一点资源来提速。
一旦SLC缓存用完,或者主机内存被占满,立马“裸奔”,从3000MB/s跌到500MB/s都不是事儿。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DRAM缓存,是硬件级提速;
SLC/HMB,是软件级救急;
两者差距,有时候不是一点点。
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得按使用场景来分析,咱们分四个维度说清楚。
很多人买硬盘只看“读取速度3500MB/s”,结果一用发现不咋地。这是因为决定体验的,其实是“4K随机读写性能”。
启动电脑、加载游戏、打开多个软件、浏览网页,这些操作都涉及大量小文件的随机调用,而不是顺序读写。这是无缓盘的硬伤。
比如:
三星990 Pro:随机读取1400K IOPS;
致态TiPlus7100(无缓):900K IOPS; 差了50%。
不过也别低估无缓盘:西数SN770(无缓 + HMB)+ 16GB内存,性能接近普通有缓盘;但前提是你内存得够,不然就掉速。
你以为有缓一定更强?别忘了,DRAM是芯片,芯片是发热源。
比如三星980 Pro在连续读写时,温度飙到89°C;而无缓的西数SN570却只有60°C左右。差别巨大。
在轻薄本、超极本、MacBook这类“散热被阉割”的设备里,热就是性能杀手。一旦过热,硬盘降速,整个系统都跟着慢。
所以很多品牌默认给笔记本预装无缓盘,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降温。
1TB有缓盘(如SK海力士P44 Pro)卖到700元;无缓盘(如致态TiPlus7100)450元。差了250元。
这250块可以干嘛?内存从16GB升级到32GB;买个1TB移动硬盘;加点钱,上更好的显卡或CPU。
所以问题不是“贵不贵”,而是“值不值”。
更关键的是——国产品牌正在搅局。联芸主控 + 长江存储的雷克沙ARES,1TB只要380元;
性能能媲美入门有缓盘,日常使用感知不到差异。
很多人以为“DRAM能延长寿命”,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没差。
一个1TB的TLC盘,即便你每天写100GB数据,也能稳用5年以上。而大多数人,一年写不到10TB。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
无缓盘的SLC缓存如果耗尽,写入速度真的会“跳崖”;从3000MB/s掉到500MB/s不稀奇,甚至跌破200MB/s都有。
所以提醒一句: 无缓盘剩余空间低于30%时,请及时清理,否则写入体验会大幅下降。
别幻想“一盘通吃”。我们拆分类别,一步到位。
1.专业创作者
你是剪视频、跑AI、建模、开发软件的?别省,直接上高端有缓盘。
比如:Adobe全家桶、Premiere剪4K、Blender建模、Stable Diffusion训练;
2.游戏 & 普通用户
90%的用户,其实体感差异不大。以《原神》为例:
致态TiPlus7100:加载时间11.3秒;三星980 Pro:10.9秒; 差了0.4秒,谁能感受到?
你省下来的300块,拿去买更好的显卡,体验提升远超换硬盘。
3. PCIe5.0用户
你上了PCIe 5主板,就一定要配PCIe 5硬盘吗?不急。
目前5.0盘还不太成熟,价格高,发热大,很多型号甚至没有DRAM缓存。但顺序读取已经能到10GB/s,完全满足日常需求。
4.等等党胜利。
等到发热控制好、价格回落,再上不迟。
最后我们来打几个市面误区的脸。
误区1:缓存越大越好?
错。动态缓存(SLC)的容量会随着使用变化。
比如:标称150GB缓存;剩余空间低于30%时,可能只剩50GB;写个大文件就掉速,根本没用。与其看缓存,不如看颗粒。
误区2:QLC颗粒寿命短?
这年头的QLC早就不是“短命鬼”了。
优质QLC颗粒,P/E寿命可达1000次,甚至有型号能上4000次。换算下来:1TB QLC盘;TBW写入量600TB;每天写入100GB,能用16年。别一看到QLC就吓跑,关键还是品牌和颗粒质量。
到底要不要为“有缓存”多花几百块?答案没有唯一,但思路很明确:
专业用户,追求极致性能,别犹豫,上有缓;
普通用户,性价比为王,无缓就够;
发热敏感设备,优先无缓,避免降速;
买之前,盯住颗粒、主控、缓存组合,别被宣传图唬住了。
买硬盘不是比谁贵,而是看谁用得值。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避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