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政策,搭建场景,抢抓机器人发展先机。在广东、四川、山西等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未来产业做了重点布局。政策驱动,又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活力呢?到深圳去看看各家企业瞄准机器人的不同器官发起的攻关。
总台记者 刘紫墨: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的探访搭子,别看它个头小,能耐很大,它能跑,能跳,关键时刻还能往回倒。目前在深圳,机器人相关企业已经将近6万家,每家企业都有专攻机器人不同器官的“硬核技术”,今天,我们一块去瞧瞧。
第一站
咱先上才艺。机器人跳舞节奏快,还特别灵活和丝滑。
它只会跟着节奏跳吗?当然不是,它还能跑步、前空翻。能实现从走到复杂运动的跨越,就因为这里极致把控的机器人“关节”技术,既稳又准。
第二站
在这儿,我们一起来看看手的灵活度,我们共同挑战把这四个灯泡全都拧亮。
我们习以为常的拧灯泡,对于机器人来说并不容易,抓取、旋转,不仅要识别到拿取的是什么材质的物品,还要对使多大劲儿作出精准判断。“眼明手准”,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三站
咱们打卡的是听、说、读、算样样精通的机器人,靠着具身智能技术,实现了手巧心也灵。
这几站下来,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科技发展的速度。现在在深圳,还有着更多企业正在围绕机器人的不同器官,开展着研发,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军。
目前,深圳也是积极为科技企业找更多的场景,让更多的产品、服务和技术能够走进百姓的生活。可能将来,它会成为我们地铁里的安检助手,商场里的购物搭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全新的体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