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7年,我国绿证市场交易制度基本完善,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色电力消费机制更加健全,绿色电力消费核算、认证、标识等制度基本建立;到2030年,绿证市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此次发布的《意见》以“市场”为核心,在目标上强调提振各行各业对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需求,促进全社会的绿色电力消费行为,形成对绿证和绿色电力的“生产—交易—消费—认证”全链条价值体系。
去年以来,我国绿证市场的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核发数量显著提升。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4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1.58亿个,占66.71%。但实际交易的绿证数量还不及核发的十分之一。原因在于受供需不协同影响,目前,绿证价格不断走低,市场上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被严重低估。
就目前情况看,绿证市场存在的挑战较多,包括绿证交易的流动性不足、市场活跃度低、交易量占比低等。同时,由于绿证挂牌价上限为政府补贴差额,企业缺乏定价自主权,影响出售意愿。而绿证未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强制挂钩,经营主体可通过“完成量交易”等其他方式履约,也间接削弱了绿证需求。这意味着,绿证市场亟待形成更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才能更有利地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供给侧存量绿证“清库存”以及需求侧消纳不足等因素叠加,绿证价格明显低于其实际环境价值,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并未在绿证中得以充分体现,仍待进一步拓展绿证应用场景,激发需求侧消费活力,一方面,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价格机制,促进绿证价格恢复至合理区间,促进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合理体现,有力支撑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培育基于数字能量货币的用能权交易市场,促进绿电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和用能权市场等协同联动,以绿色低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
同时,建议完善用能权交易和绿证市场机制,提升绿色能源消费活跃度。通过明确强制消费要求,激发自愿消费需求,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和推动绿证标准国际化等关键措施,实现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互促进,采取能源价格、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举措,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自愿购买绿电,推动社会从“要我节能”转变为“我要节能”,推动绿证市场形成稳定、活跃、高效的市场机制,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活新常态,实现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
(作者供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