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成都出发 携中国“黑科技”再次挑战珠峰
更新于:2025-04-14 09:20:56

章华维

这是范江涛第二次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2025年4月8日,曾因救人放弃登顶的攀登者范江涛从成都出发,计划从中国西藏一侧的北坡路线攀登珠峰。

一年前,范江涛在距珠峰顶仅400米处停下脚步,毅然转身走向那名遇险登山者。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8000米上无救援”的惯例,更将他登顶世界之巅的梦想,定格在海拔8450米的冰雪里。

4月10日下午,范江涛抵达拉萨与登山向导汇合,并在酒店接受了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

救援途中曾哭了两次

2023年5月14日凌晨1点,范江涛从珠峰大本营出发,踏上了漫长的登顶征程。按照原计划,5月17日晚8点,他本该踏上最后的冲顶之路。然而转折发生在C4营地:“我的冰爪被一个队员穿错了。”范江涛苦笑,“结果17号晚上,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出发,自己却留在营地。”

5月18日下午5点,范江涛终于踏上冲顶之路,头灯划开夜色,冰爪在岩面上凿出清脆的节奏,每一步都让那座梦想中的山巅更近一分。“天气好得不得了,我甚至在默默盘算,按这个速度,凌晨两三点就能登顶,还有大把时间撤回大本营。”范江涛回忆时带着颤音,“那种感觉,就像已经触摸到了梦想的边缘。”

当范江涛攀至海拔8400米左右时,一个悬吊在路绳上的女性攀登者闯入他的视界——头灯照耀下她身着的那件羽绒服泛着冷光,安全绳与下降器绞缠在路绳上,整个人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当时第一反应是幻觉,缓了一会才意识到是中国同胞,最后翻开她的连体服才发现她竟然是我认识的人。”范江涛盯着那个无法动弹的身影,向导焦灼的催促声从身后传来——“往上走,别管她,你今天肯定能登顶。”

范江涛在向导的催促下往前走了十几米,却突然在一处平台停下来。“我站在那里大哭了一场。”他突然提高音量,不忍、挣扎、委屈,所有情绪在瞬间涌上心头。范江涛盯着上方隐约的峰顶线,告诉向导:“不登了,我要去救她。”

范江涛将氧气、热水、手套等珍贵的物资给了那名登山者,在海拔8450米的生死线,他与向导合力托起遇险攀登者的身体艰难下撤,每寸挪动都需耗费数倍体力。当下撤至距离C4营地还有一百多米时,范江涛已筋疲力尽,此时该攀登者也再次陷入昏迷状态。“我给她说你别乱动,我下去叫人救你。”范江涛向记者表示。

往下走了20米,范江涛遇到了队友谢如祥及其向导,他又一次看到了营救的希望。“那一刻,我的眼泪瞬间涌出,扛着人下撤的疲惫、未能登顶的遗憾、无法完成救援的无助,像五味杂陈般交织在一起。”在四人的协作下,那名遇险的登山者最终被送到C4营地,经过一夜的休养,她逐渐恢复了意识和体力。

南北同攀为测试国产装备

当年虽然因救人而未能登顶珠峰,但范江涛也获得了由探险公司出具的海拔8000米以上登高证明。这意味着,他具备了报名从北坡攀登珠峰的资格。“选择从北坡攀登,就是选择与最严苛的自然条件对话。从个人情感而言,我个人更想从祖国的一侧登顶珠峰。”范江涛说。

据悉,此次由范江涛、宋晓晨、宋红、丁亮组成的登山队将兵分两路,尝试同时从南坡和北坡攀登珠峰。

范江涛向记者透露,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此次攀登珠峰除完成未竟的登顶梦外,他还带有自己的研究任务。“这次我们使用的是具备同等性能的国产自研面料,我们想通过这次珠峰南北坡攀登告诉大家,国产面料也能够应对极端恶劣的高海拔环境,也能做到世界顶尖水平。”

范江涛还展示了贴在手臂上的血糖监测仪。“这款由国内科研团队研发的血糖监测仪能够实时监测我的血糖水平,并将数据与其他检测设备的信息汇总至后台,通过后端AI分析系统,结合我的血压、血糖、血氧等关键指标,实时评估我的身体状态,判断我是否还能继续攀登。”

此外,据范江涛介绍,他此次攀登珠峰最重要的装备——高山连体服中内置了卫星直连天线,可通过北斗卫星系统为攀登者提供包括高精度卫星定位、高精度轨迹锁定、卫星通话及紧急呼救等全天候服务。

即便有众多“黑科技”加持,行前范江涛与队友仍反复推演路线,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当记者问到,如果在攀登途中,再次遭遇他人遇险的情况将如何抉择,范江涛沉默数秒后回答:“我不知道自己会如何选择,但珠峰应该记得我的答案。”(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物资领到 就等开跑
物资领到 就等开跑
2025-03-28 19: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