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AI浪潮下的职业思考——
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当AI生成的PPT在会议室投影,当智能诊疗系统进入三甲医院,当代码生成器成为程序员的新“同事”……一个全民追问正在形成:在AI浪潮中,我们该如何守护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在新蒲新区永康中医门诊,医务工作者欧阳馨雨正细致地整理着诊疗台前的血压计。当记者问及AI对医疗行业的影响时,她说:“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仅要看检查数据,更会看患者眼睛里藏着的焦虑。机器或许能给出标准方案,但方案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唯有凭借专业素养与对患者的关爱才能赋予。”
这种对“温度”的坚守,在新蒲新区新蒲街道六角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得到共鸣。社区工作者韦会东的办公桌上,AI生成的月度报表整齐码放。“机器能统计我们独居老人的数量,却读不懂老人把存折藏在枕头下的不安全感。真正能化解群众纠纷的,是我们一次次的倾听与调解,这可不是AI能算出来的。”
遵义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谦教授在课堂上,用一个生动的比喻为学生们答疑解惑:“AI就如同带着海量知识的实习生,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完人类多年积累的实验数据。然而,当实验陷入困境,凭借经验与直觉调整关键变量、打开研究突破口的,依旧是研究者,这种能力AI暂时还无法企及。”
走进该院的AI创新应用工作室,计算机系学生钱晨雨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们熬夜编程完成的机器人:“为了让它学会翻筋斗,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现在,一些简单程序我们交给软件处理,这样就能有更多精力去设计更精妙的动作了。”她的同学彭顺佳雪也表示:“AI不应成为我们恐惧的对象,而应是助力我们提升的工具。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把它当作推动我们进步的动力。”
虽然AI正以不同形态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表达,却是AI无法做到的:菜市场里,菜贩主动抹去零头还送上一把葱,尽显邻里温情;手工艺品店内,匠人根据客户喜好精心调整花纹;高考期间,出租车司机特意拐进小区接送考生,传递爱心善意;记者在采访时,敏锐捕捉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巧妙切换提问方式。这些就是职业细节中的“温度”。
“真正的职业革命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人机协作催生的新可能。”王谦教授指着实验室里与同学们协同工作的机器狗说,“如果AI承担30%基础工作,人类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攻克70%的创造性难题中。这并非一场‘饭碗保卫战’,而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
夜幕降临,遵义医院急诊室的AI读片系统依旧闪烁,可它永远无法理解医生在交班前特意查看患者监护仪的那份责任;社区办公室里,电脑中存储着海量数据报表,却无法替代社区工作者手机里紧急呼叫快捷键的重要性。
AI是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可替代性;AI更是阶梯,让人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当技术浪潮奔涌而来,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如何不被取代”,而是“如何让自己的存在无可替代”——因为每个职业的温度,是机器无法“拥有”的。
(记者 谢捷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