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起源将首次执行全女性宇航员任务
更新于:2025-04-14 15:50:28

蓝色起源公司将在北京时间4月14日21时30分,执行NS-31任务,带领六名女性乘客进入太空边缘,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亚轨道太空旅游任务之一。

图源:蓝色起源

飞行将持续约10分钟,将乘客带到100公里(62英里)以上的高空,提供几分钟的失重体验,然后下降。

但在飞行的哪个时刻,歌手凯蒂·佩里(Katy Perry)、记者盖尔·金(Gayle King) 及其同伴们会到达“太空”呢?

是当他们向窗外望去,看到蓝色的天空渐渐变为黑色时吗?是当他们到达卫星能够绕地球运行的高度时吗?还是当大气层变得如此稀薄,以至于不再对飞行物理起决定性作用时?

在航天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太空可以有多种定义,确定其起点的标准的有用性取决于具体场景。这就

是为什么全球各组织使用不同高度来标记那个无形的界限,以进行记录。

对于亚轨道太空旅游来说,关于定义的争论更是变得尤为激烈。

例如,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公司在这方面就曾公开争论——主要因为一种特定的太空定义标准:卡门线(Kármán Line)。

什么是宇航员?

也许最为人知且争议较大的太空划界标准就是卡门线,它位于海平面上方100公里(62英里)的地方。

蓝色起源的亚轨道新谢泼德飞行器会飞到刚超过这一高度。

但该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维珍银河的飞行则未达到这一高度。迄今为止,其飞行最高已达到约88.5公里(55英里),仍高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定义太空的81公里(50英里)标准。

不过,蓝色起源公司则以卡门线为依据,主张其飞行是获得“宇航员”身份的更合法途径,并在2021年一则社交媒体帖文中表示:“我们所有的宇航员名字旁边都没有星号”,这显然是在暗指维珍银河。

然而,定义宇航员几乎是另一回事。在航天早期,美国政府确立了81公里(50英里)的定义,作为向军方和NASA飞行员颁发宇航员徽章的依据。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也曾授予商业宇航员徽章给那些飞行高度超过81公里(50英里)的私人冒险者。但该机构在2021年基本取消了这一项目,转而在其网站上列出参与者,而不再向私人飞行员颁发实体徽章。

SpaceX公司也向乘坐其轨道“猎鹰龙”太空舱的非政府乘客颁发了银色宇航员翅膀。

因此,实际上,决定谁是宇航员,谁不是,取决于记录者。

前NASA宇航员特里·维尔茨(Terry Virts)在2018年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表示,他对“宇航员”这一称号的界定并不太关心。

“如果你把自己的屁股绑在火箭上,我觉得那就值得一些尊重,”维尔茨在2018年谈到这个问题时告诉《国家地理》。“当我还是F-16飞行员时,我并不会嫉妒Cessna飞行员也被叫做飞行员。我认为每个人都会知道你是花钱当了五分钟亚轨道飞行的乘客,还是你是一个星际飞船的指挥官。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失重发生在哪里?

当蓝色起源的太空舱在飞行路径的最高点(航天术语称为“远地点”)达到失重状态时,地球的重力仍然在对其产生拉力。

然而,在公众的想象中,宇航员通常是漂浮在失重状态中,四周是黑色的宇宙广袤空间。

但实际上,失重的体验与飞行的高度关系不大,至少在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的低高度飞行中,情况如此。

当蓝色起源的太空舱在飞行路径的最高点(航天术语称为“远地点”)达到失重状态时,地球的重力仍然在对其产生拉力。

但宇航员们会感到失重,因为火箭和太空舱在发射后所产生的能量将被地球的引力抵消,给他们带来几分钟的失重体验,就像人们在乘坐过山车时达到最高点的瞬间一样。

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因处于地球轨道上而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而这要求的速度远高于“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的速度。

然而,记录者并未规定一个人必须进入轨道才能被视为宇航员。

例如,1960年代在X-15试飞项目中,指挥飞行器飞行至超过81公里(50英里)高度的民用和军用飞行员,曾被授予宇航员翅膀。

定义太空的科学

美国政府使用81公里(50英里)这一标准来定义太空,原因与其他组织使用卡门线的原因类似。后者可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计算这一现象。

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一位匈牙利裔美国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也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是最早尝试描述航空学与航天学交界高度的科学家之一。

但即使是卡门在1950年代的初步尝试也并不精确。

根据2014年一项关于太空定义的研究:“大气层确实是动态的,并且在密度上会波动,这使得任何边界的划定都不精确。”因此,“卡门线的高度在84公里(52英里)到100公里(62英里)之间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自60年代以来,位于瑞士的国际航空联合会(FAI)将卡门线定义为100公里。

2018年,该联合会曾考虑根据关于卡门线的新研究降低定义高度,但最终在分析数据后未采取这一步骤。

参考

[1]https://www.blueorigin.com/missions/ns-31

[2]https://www.cnn.com/2025/04/13/science/blue-origin-karman-line-space-mission/index.html

Like

Share

Popula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