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财经讯,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披露的一则罚单显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领到一张百万级别罚单。
据悉,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被罚款140万元。同时,孙鹏(时任公司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因“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收到警告的行政处罚。
这份处罚信息公开表是蚂蚁消金开业来收到的首张罚单。针对此次处罚,蚂蚁消金向媒体回应表示,该处罚针对的是2022年的检查内容,公司诚恳接受处罚并完成整改,后续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依法合规、稳健经营。
据媒体了解,蚂蚁消金此次罚单主要原因有未及时在官网披露2021年度年报、2021年个别用户将从蚂蚁消金获得的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买基金和股票等。
蚂蚁消金旗下的消费信贷主要为花呗和借呗两款产品。而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原本为蚂蚁集团旗下的重庆小微小贷和重庆商诚小贷,不过后两者已于2024年末被注销。天眼查显示,蚂蚁消金成立于2021年6月,由蚂蚁集团等多方共同出资成立,完整承接了花呗、借呗业务,并经过两轮增资,注册资本升至230亿元,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资本规模最大的机构。
其中“花呗”授信额度主要使用在淘宝、天猫、线下商户等场景进行购物消费。花呗用户最长可享受41天免息期的贷款服务,并可在交易时对单笔消费金额直接分期,或者出账后申请账单分期。
“借呗”是一款在线小额信用消费贷款,支持日常生活消费、旅游等用途的贷款产品。“借呗”支用时可提现至客户绑定银行卡账户,支持随借随还,按日计息。两款产品的年化利率(单利)均不超过24%,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依托支付宝生态的流量优势,蚂蚁消金迅速崛起。据其发布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蚂蚁消金已服务超过4亿消费者,60%以上此前没有信用卡使用记录,花呗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消费金融产品,且75%用户从未支付利息,平均单笔消费仅90元,展现出极强的普惠特性。
截至2024年上半年,蚂蚁消金实现营业收入59.85亿元,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长近108%。彼时,蚂蚁消金的总资产也达到2715.95亿元居于行业首位,较上年末增长13.3%;负债总额为2477.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AI驱动的智能风控系统,蚂蚁消金实现了对下沉市场的精准覆盖——上述4亿消费者中超六成用户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城市和地区,服务对象涵盖制造业工人、建筑业工人等新市民,是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群体。
但“下沉”策略也加剧了风险暴露。
今年2月上旬,蚂蚁消金在银登中心挂出2025年首批个人不良消费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5.81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为5020万元,仅为债权金额的8.6%。据悉,这批坏账共涉及约5.54万笔消费贷款,是3.94万消费者所欠,借款人平均年龄约38岁,其中有人最多借了24.86万元未还。
在蚂蚁消金的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中,这5.81亿元坏账已全部处于“损失”状态。如今,为处置这批个人不良消费贷款,蚂蚁消金选择在线上以公开竞价方式进行批量转让。
事实上,早在2024年9月,蚂蚁消金就曾通过线上公开竞价的方式转让2024年第4期个人不良贷款,彼时未偿本息总额亦达5.9亿元,涉及借款人近10万人。这批坏账中,包含20多万笔个人消费贷款,其中本金达4.86亿元,利息为1.04亿元。单一借款人最高未偿本息金额为21.92万元。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蚂蚁消金还将2024年第3期个人不良消费贷款摆上货架,涉及未偿本息总额5.88亿元,借款人数也接近10万人。
高速增长背后的隐忧不只是坏账频发,也直指其早期治理漏洞。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花呗、借呗相关投诉累计超20万条,涉及暴力催收、隐私泄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