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都羡慕过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自创的“减肥险”,减肥一公斤就能挣到1000块。
谁能想到啊,这个点子居然在现实中被实践了。
最近京东发起了一个“减重得现金”的活动,宣称在特定时间内减重5斤可获得500元奖励,每多减1斤加100元。
活动首先在北京开放——要么怎么说大城市机会多呢,真有人花钱来买咱的肥肉了。
根据活动要求,参与者需要在京东药房完成两次称重,27号之前是首次称重时间,28号到30号再去复秤。
@好好
于是如果你这两天路过北京的京东大药房,会发现每个门店前面都排成了长队。不为买药、只为上秤。
@萁键
活动主办方大概也低估了大家的赚钱热情,最开始随便都能报名,后面变成了预约制,每天只开放有限的名额。
“定了闹钟都报不上名,简直急死我了。”
或许是“减重给钱”的噱头实在过于直接,这项活动炸出了无数平时根本不减肥的人也来凑热闹。
这两天在网上晒自己报名成功的,不只有本来就在控制饮食的减脂女孩,还有早以丧失身材管理欲望、想吃啥就吃啥的男大生以及中年大哥。
平常:不辜负自己的嘴最重要,这肥爱谁减谁减。
现在:减,这肥必须减。
@鞠兴佳
有人深知,形成反差的关键不只是要提高上限,更重要的是要降低下限。
于是在去称重之前,先进行了一波“紧急增重”。
首先穿上自己最厚的衣服和最重的鞋,再吃一大碗重油重盐高碳水的安徽板面。
@火旺航子哥
全套下来美美一上秤,立刻暴涨5斤。
但称重完,立刻就要开启健康生活模式了。这十几公里的路打什么车,直接骑自行车,健康又赚钱。
就这七八天,网上已经扎堆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每天吃减脂餐、记录热量和体重的减肥视频。
个个都打上了“减肥赚钱”的标签。
@韩大胖(减肥中)
有人因为听说消息时活动已经进行一段时间,留给自己“为奖金而战”的时间只剩下了短短几天。
“20号之前杜绝一切饭局,请各位朋友不要找我约饭。”
@夏可可在北漂
当然最后悔莫及的,还要数那些刚刚减肥成功的朋友。
仿佛看自己刚刚咬牙买的名牌衣服,突然打折大促销。
跟对象分手后刚刚狂瘦10斤,活动要是再早一个月宣布,这不得赚回半个月的饭钱?
不过大家折腾归折腾,到底多少人能拿到这笔钱目前还不好说。
一方面现在还能报上名的,那都算你手速快、运气好。
而从活动细则来看,光减肥是不够的,要想把奖金拿到手,不仅得花钱买药、邀请好友报名来赚积分(好友都不一定能抢到名额),还得在社交平台上发4篇记录减重的笔记。
还有人打电话给线下药房咨询的时候,说因为人太多了后续复秤可能也需要预约。
但这些条条框框依然无损大众的热情——
毕竟减肥还能拿钱,这跟吃席的时候主人家让我连吃带拿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京东这一波“减重赢现金”的活动除了要宣传自家的卖药生意,也是为了相应国家的体重管理政策。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主任表示要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被网友戏称“国家都喊我来减肥了”。
而在此之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减肥营综艺,变着法地劝我减肥。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各大商家。
在京东之前,运动品牌迪卡侬就在一些城市办起了减重打卡得奖品的活动。
每减掉1公斤就多一次抽奖机会,一等奖是1000块钱的迪卡侬礼品卡。
只不过奖品既不是“雨露均沾”,也不是直接给钱,看起来诱人程度就差了那么一大截。
@东方将白
三四线城市的商场,有不少最近也办了鼓励市民减重的活动。
周末人最多的地方终于不再是B1平价餐饮区了,变成了商场组织称重的中庭和大门口。
甚至这些本地商场的奖品之实在,都一点不输连锁大品牌。
济宁一家商场的减重前三名分别能拿3000块、2000块、1000块的奖金;芜湖的苏宁广场干脆奖品雨露均沾,只要减重就有钱拿。
@芜湖苏宁广场
如果说这些商场办活动还是为了增加人流量、招揽生意。
也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让人一疑惑为什么会来凑热闹。
比如哈尔滨的某家地产商,前阵子也推出了减重赢奖活动。而且没有粗暴地按照斤数算奖品,而是贴心区分了大基数和小基数的减肥难度。
杭州滨江区的一个社区则鼓动辖区内的企业员工来参与自己的“体重管理大赛”。
三个月之后BMI变化率最高的奖一辆电瓶车——可以说是送到打工人的心坎里去了。
除了商家之外,各大高校也加入了这场大型“减肥真人秀cos”中来。
毕竟有官方数据显示,我国18—29岁青年超重率已达24%。
以前网上会有女大生分享如何靠吃食堂减肥——多吃清汤锅和少油炒菜,吃之前在水里涮一涮。
现在不用了,已经有不少学校的食堂推出了减脂窗口,专卖煮鸡蛋、鸡胸肉和水煮大虾。
@极目新闻
一些高校开设了减肥课,只有BMI在超重标准以上的学生才能参加。
你还别说真有效果,上海有学生在这堂课上整整减掉了35公斤。
“能瘦还能拿学分,还有这好事?”
@广东台触电新闻
一直以来,打工人都被认为是最不适合管理体重的群体。
整天加班没空运动和给自己做健康餐,工作压力一大就要来份高油高盐的夜宵,肚子上的肉就这么慢慢长起来了。
现在不一样了,就像《银翼杀手》里无处不在的广告,生活里到处都是让打工人控制体重、重视健康的诱惑,让人不动心都难。
比如有人早上刚到公司打开工作群,就发现自己部门也开始搞减重比赛了。
@AnAn
浙江某家企业甚至推出了“员工每减一斤奖励100元”的制度,有狠人一个月靠减肥就赚了7600元。
@浙江之声
中午去食堂吃饭,位置最好的几张餐桌被划成了“减脂专座”。
你手里端的要是猪脚饭黄焖鸡麻辣烫,都不好意思往那儿溜达。
@干企划的小陈
之前流行过打工人下班后去吃社区食堂,原本只是图它便宜省事又干净。
现在好了,食堂大师傅们也开始做起减脂轻食,还用上了轻食店最爱的性冷淡风牛皮纸盒。
吃完一肚子煮鸡蛋蔬菜沙拉紫米饭,你往家走的路上发现社区人员正在小区门口跳健美操。
还热情地邀请你也加入其中。
@乌鲁木齐晚报
周末去超市采买下周的食材,发现蔬菜区也贴起了热量表。
以前光知道那些贵到不行的精品超市才会卖一些饭缩力满满的食物,宣传什么东西低热量、吃了减脂。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市民超市也开始劝我健康饮食了。
“快看这还带着须子和泥土的玉米,膳食纤维含量很高,可以增加饱腹感。”
@家益百货
晚上躺在床上掏出手机,有公安官方号教你如何用几个简单的动作高效燃脂。
就是不知道特警老师们做的动作,我们八百年不锻炼的人能不能坚持下来。
@青城公安
博主们去雍和宫许愿也不求考公上岸了,点香、报身份证一路流程下来,最后求的是“希望在几个月内瘦xx斤”。
@马甲姐(挑战40天瘦20斤)
在卫健委的文件中,倡导“体重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慢性病。
普通人也都知道胖了不健康——尤其如果已经在医学上达到了超重甚至肥胖的标准,会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
但体重管理本身,又是一件会消耗人精力和能量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胖”的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够健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有条件去培养一种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京东的减重活动能吸引那么多人去凑热闹,正是因为大家多多少少都曾努力在减脂减重的路上,又因为各种原因屡屡失败。
@极光新闻
有人上大学时、休假时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吃的清淡还日均1万步。
@星期八
但上班变社畜就变成了每天嚼油腻外卖,在电脑前一坐一整天不动。
有人下决心健康饮食,但在图书馆连续狂学一周午饭还得吃草会觉得自己命很苦。
哪怕明知吃完高热量食物会后悔,当下也想寻求点最简单的食欲刺激。
“没戴眼镜以为煮的是荞麦面,吃完才发现是螺蛳粉,这可怎么办啊?”
从某种程度来说,如今这种“全民减肥营”的气氛倒是的确有些用处。
一方面是各方都开始给普通人的体重健康管理创造条件。
这两个月以来,很多省市都成立了不少专门的“体重管理中心”。
直接对来就诊的人进行BMI等维度的全面评估,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推荐他们到不同的相关科室去就诊。
形成了一套更加方便高效的机制,不需要体重异常的普通人自己研究该怎么改变、该挂哪一科。
@杭州之声
除了省级的中心之外,一些医院、社区也都设立了“减重门诊”“健康门诊”,甚至配备了健身房。
对于想要调整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普通人来说,健康资源比以前更加触手可及。
说白了,当各界都开始强调体重管理的重要性、超重和高体脂的危害时——
也会反向提醒社会,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每个普通人的权利之一。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像商家这种“减重给钱”的活动能多多益善。
毕竟喊我运动我可能还会推三阻四,让我赚钱我可是冲在头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