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缱绻,时光如茶,苦涩中竟带了几分清甜。
而当下我们确是能真切的感受到孤独,似乎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聚会,内心竟然也澄澈了些许。
三月某个闷热的傍晚,手机屏幕始终漆黑如墨,没有闪烁的聚会邀约,没有此起彼伏的群消息。
当这种静默不再是偶然的意外,而成为生活的常态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正站在社交时代的镜面背后,见证着真正的自我觉醒。
还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张人际关系重要排序表,当初的我填的是:朋友>父母>恋人>亲戚。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东西越来越多,可能更多人的选择会是:父母>恋人>亲戚>朋友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呢?
在这个春风拂面的夜晚我们就来聊一聊吧。
刚上大学的时候,别离总是静悄悄的。起初是班上的班级群不再有人聊天,后来呢,我们的一些私人群也渐渐冷清,当寒暑假回家的时候,想和朋友聚聚,才发现,有人或许在外打工旅游,有人有了自己的新圈子,即使很要好的同学再次在路上相聚,大家也只是打声招呼,就匆匆离去。
参加工作以后,遇到的事情就更多了,犹然记得有个老同事因病不幸去世,当我参加他的葬礼时才发现,只有他的父母老婆孩子这些亲人在为他的逝去难受哭泣,而他平时一些关系很好的朋友,战友,只是礼貌性的参加葬礼,有些往往刚到还来不及吊唁,就匆匆忙忙的被拉去喝酒打麻将了。
心里油然而生一种世态炎凉,但静下心来想象也无可厚非。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的一生只能维持5个挚友,但由于成长的社交需求需要,让我们误以为自己能经营500个亲密关系。就像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是想把超市逛了个遍,但是最后真正装进购物车的,不过是真正需要的那两三样。
或许,在人的一生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到各种朋友,但是朋友是需要维持的,在读书阶段,在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朋友需求都不一样,人又是群居动物。
因此在社交的过程中,可以用心,但不能完全的迷失,适当的给自己一个单独的环境,
偶尔停下来做好自我的提升,多陪陪自己的家庭,不用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社交上面,因为维持关系的成本也很高,有的需要你付出金钱,有的甚至需要你付出健康。
朋友也不用多,有几个能有固定话题聊天,有着共同喜好的人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