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隶属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陆地面积188平方千米,占东山县陆地面积的97%,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东山县第一大海岛。
东山岛地处戴云山隆起边缘与台湾海峡抛陷带交接地带、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南端。经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岩体变质变形强烈。
北东向断裂是岛内最主要的断裂,断裂带覆盖面广,活动强烈,不仅影响东山岛内中生代变质岩系形成和花岗岩体分布,还控制近代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第四纪沉积中心的展布。
在地球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东山岛所在区域经历了多次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导致海岸线不断变化。这为岛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得原本与大陆相连的部分逐渐分离,形成了基岩型大陆岛。
东山岛地处福建南端的厦门和汕头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东北侧为东山湾,东南侧有南澎列岛。
全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岛北、西北多低丘,一般海拔在50-200米之间;东南多海积平原和沙地,一般海拔在3-15米之间。岛上最高峰苏峰山海拔274.3米。
陆地地貌类型众多,有侵蚀剥蚀高丘,分布在岛南部的大帽山和东部的苏峰山;侵蚀剥蚀低丘,分布广泛;侵蚀剥蚀台地,主要在岛的北部、西南部;
洪积台地,位于岛中部山坡下;冲积洪积平原,在南部虎仔头西南山麓;海积平原,分布在岛的东南部、西南、西北等地;风沙地貌,分布于东部沿海。
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岸线类型主要分为人工、基岩、砂质、红土岸线。
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岛上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以海湾沙滩、海蚀地貌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历史悠久的古城、寺庙等为主。
- 风动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屹立于海边岩石上,风吹人推可动,却历经地震、战乱而不倒。
- 海湾沙滩:有南门湾、马銮湾、金銮湾、乌礁湾等多处海湾沙滩。
其中马銮湾呈月牙形,海水清澈,沙滩细腻,设施齐全,是度假胜地;金銮湾的沙滩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宛如镜面,与日出日落相映成趣;乌礁湾是东山最大的海湾,滩长坡缓,沙白粒细,森林覆盖率高。
- 海蚀地貌:澳角海湾的龙、虎、狮、象四兽屿是海蚀地貌的代表。
龙屿宛如蛟龙,屿中有海蚀断壑“海中一线天”;虎屿像卧虎扑食;狮屿似百兽之王吼叫,且会随天气变化发出声响;象屿如大象悠然自得,象鼻中有海蚀洞。
- 苏峰山:东山岛最高峰,山上有风力发电站。苏峰山环岛路景色壮观,一边是青山,一边是碧海,沿途可欣赏到美丽的海景和错落有致的大风车。
- 铜山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城墙依山起伏,条石砌成,长1900米,高7米,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城内有关帝庙、古榕树等景观。
- 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全国五大关庙之一,也是台湾上千座关帝宫庙的香缘祖庙,庙内保存有众多文物。
- 东门屿:与风动石隔海相望,岛上有黄道周青少年读书的“云山石室”“鹰嘴岩”,东明禅寺和历代名人石刻等。
- 南屿:因电影《左耳》取景地而闻名,这里有独特的双面海景观,退潮时会出现一条海上通道,可通往绿色的南屿灯塔。
东山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石英砂、辉绿岩、高岭土、花岗岩等。石英砂储量两亿吨以上,其中二氧化硅含量97%以上的有6000万吨,含量在95%-97%的有14000多万吨。此外,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东山岛地近北回归线,气候比其它岛屿更为暖热,全年湿润暖热,夏季降雨量较大,冬季相对干燥,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年均气温20.8℃。无霜期长达365天,作物终年可以生长,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东山岛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明洪武二十年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全岛划分为五都和六都,仍属漳浦县。明嘉靖九年,建诏安县时,划东山岛的五都归之。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东山岛人民曾多次抗击外敌侵入,如明嘉靖四十三年抗击倭寇、明嘉靖二十八年抗击葡萄牙侵略者等。
东山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十大滨海旅游精品”、“福建十大美丽海岛”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