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零五分,川藏山村。
女明星沐浴在太阳雪中,旋转镜头,让她显得更美。节目名打出后,她旁白:“普普通通的人,大家都有普普通通的小家,普普通通的一切……”字幕写着:“拾起勇气的第三天”。
仿佛,来到“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就让这位顶流女艺人有了“勇气”。
弹幕上,则是一片“老婆我来了”“老婆我爱你”的留言。
这是赵露思的综艺节目《小小的勇气》第二期开场片段。节目开播前,其实,很多观众(不仅是赵露思粉丝)是抱有期待的。但在3月28日播出后,却遭遇了大规模差评。
作为国内首档以抑郁症患者为主角的综艺,选题足够大胆,赵露思亲自下场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试图撕掉“矫情”“脆弱”等贴在抑郁症身上的标签。然而,节目上线后,现实狠狠打了理想一巴掌。从内容策划到执行落地,这档综艺几乎在每个环节都翻车,不仅没能治愈观众,反而成了“致郁秀”。
不过,播到第三期,网友连批判都显得意兴阑珊了,因为——实在无趣。第一期获得的差评,没有变成这档综艺“黑红”下去的资本(不像《再见爱人》),反而裹足不前。想必,节目组也在往回收,不想出什么幺蛾子。
即便关注度走弱,但整个综艺仍然充满了吊诡的“错位感”,让该节目成为观察明星真人秀的一个窗口。第一期播出后,有部分网友评论说赵露思“何不食肉糜”,倒不至于如此,初衷上,我们认为是好的,只是执行有很大的差池,才导致群嘲局面。所以,还是要回归到制作层面,来剖析这档节目的内核问题。
一言以蔽之,《小小的勇气》试图将社会议题肢解为可复制的流量模块,用伪善的“关怀”掩盖困境滥觞,最终在城乡对冲的断裂带上,完成了一场阶级错位的荒谬叙事。
|问题在哪:立意与执行的断崖式落差
从立意上看,《小小的勇气》有野心——它借赵露思的抑郁症故事,把心理健康这个话题摆上台面。在国内,抑郁症还被不少人当成“闲得慌”的病,老一辈尤其觉得“踹两脚就好了”。节目直面这个敏感点,试图告诉大家:抑郁症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病,得正视。
节目组估计是想用她的故事当引子,唤起大众对抑郁症的关注,甚至给那些不敢吱声的患者撑起一片天。赵露思作为公众人物,愿意公开自己的心理挣扎,也算豁出去了。她聊事业压力、聊舆论围剿下的迷茫,试图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种袒露自我的“诚恳”,以及她声称要捐出自己参加综艺的报酬,都应该点赞。
然而……
节目组把赵露思扔到了山村,要用田园风光“治愈”她。镜头里,她漫步田间,背景绿意盎然,配乐悠扬得像文艺片,仿佛下一秒阴霾就能被风吹散。
Excuse me?抑郁症是这么治的吗?但凡有点常识都知道,抑郁症不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它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创伤和社会压力叠加的产物,靠晒太阳散步能好?
这操作,天真得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满脑子浪漫幻想,却压根儿不懂现实。 说乡村生活治愈,那倒是没错,换个环境确实能让人松口气,可抑郁症不是感冒发烧,找个地方吹吹风就能痊愈。它需要专业干预,比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支持,甚至长期的心理咨询。
节目里呢?就靠景色和滤镜硬堆“治愈感”。赵露思在那儿发呆,旁白硬cue“自然的力量”,这是在治病还是拍MV?
这种呈现,简直是把立意的高楼活生生给拆得七零八落。 更离谱的是,这种“乡村治愈”的设计压根儿没抓住抑郁症本质。赵露思聊的那些压力——事业瓶颈、负面评论——确实是她的痛点,可节目组非要她去农村散步、聊天,就不会抑郁了?这内容和主题脱节得太离谱,观众看得一脸懵逼——是想科普还是想拍田园偶像剧?
节目组不仅误解了抑郁症,还美化了乡村现实,把一个严肃心理健康议题拍成了小清新MV。这不是治愈,这是Cosplay。
因而,《小小的勇气》完全暴露出了工业化综艺的致命病灶——将抑郁症简化为可消费的选题标签。制作团队显然套用了近年流行的“苦难体验”公式:明星+反差场景+情绪宣泄=热搜预定。这种流水线操作,本质是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封装成“人文关怀罐头”,贴上过期作废的虚伪保质期。
节目里,刻意放大赵露思的“患者”身份,却剥离其具体生存语境——不追问顶流小花为何抑郁(比如赵露思曾控诉被经纪公司恶意压榨),不探讨行业畸形的工时制度,反而将她空降到与病症毫无关联的乡村场景。这种操作如同将癌症患者送进菜市场,要求通过观察白菜价格获得治愈。
更深层的制作伦理失范,在于对参与者安全边界的践踏。试问,赵露思看完各方网友的吐槽,会不会加重抑郁?而这正是制作方为追求戏剧冲突刻意制造的险境:通过放大明星的“脆弱表演”,刺激观众产生极端情绪反应。
|阶级错位:日薪208W和150元
节目组精心构建的“乡村治愈神话”,在阶级错位中轰然倒塌。
显然,制作团队深谙城市中产的审美趣味:将农村简化为“精神避难所”——郁郁的群山、憨厚的村民、慢节奏的生活。这种李子柒式的美学包装,本质是对真实农村的“符号化劫持”。
山村可能很宁静,但并不纯粹。
当镜头聚焦赵露思体验山村生活时,刻意规避了背后的生存重压:物品涨价导致的成本焦虑、青壮年出走后的劳动力断层、资源覆盖不足的困境。节目中被虚化的背景人群,实则是中国数亿农民的缩影——他们的精神困境从不被看见,因为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这种荒谬叙事,在赵露思与农村手艺人对比下达到顶峰。那个“一天赚150元”的爷爷,恰似一记响亮的耳光,抽碎了制作方精心编织的田园童话——当传说中的日薪208W们“表演”痛苦时,真正的苦难却在镜头外沉默。
赵露思在节目里聊自己的抑郁经历,低谷时的迷茫、无助,甚至崩溃大哭,这些情绪是真实的。抑郁症不挑身份,有钱有名也照样中招,这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她的痛苦跟普通观众(更别说是农民了)的现实,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她是谁?90后流量小花,片酬动辄千万,住豪宅,开豪车,粉丝无数。她的“低谷”是事业瓶颈、舆论压力,可能还有自我实现的焦虑。
而普通观众呢?996加班到凌晨,工资勉强够交房租;很多农民一年辛辛苦苦还没白领一个月多。他们的抑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迫,连停下来喘口气都是奢侈——更遑论抑郁。
赵露思对着镜头诉苦,旁边是辛苦劳作的村民,这画面怎么看怎么刺眼。不是她不该痛苦,而是她的痛苦在观众眼里,太“高级”,太遥不可及。
试想一个场景:一名富豪站在乞丐堆里喊“我好苦啊,你们懂我吗”,乞丐会感动吗?大概率是翻白眼,甚至想动手。
赵露思在乡村“治愈”时,节目组还让她感慨乡野的“纯粹”,这不就是在往观众心口上撒盐吗?网友的反应很直接:“年入几百万还抑郁?我连药都吃不起!”
这类桥段,直接让节目失去了共鸣的基础。观众不感动,反而愤怒,觉得赵露思是在“卖惨”,甚至怀疑她拿抑郁症炒作。节目组本想拉近明星与观众的距离,结果硬生生挖出一道更深的沟。
这种共鸣断裂,可以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来解释——赵露思作为都市中产阶级的代表,拥有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她的抑郁叙事带有明显的精英色彩。而乡村观众或城市底层劳动者,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场域,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生存经验与赵露思的叙事格格不入。
节目本想传递正能量,结果却成了负面情绪的放大器。因为,他们忽视了阶级差异,试图用赵露思的个人故事强行“感化”所有人,结果适得其反,激起了观众的逆反心理。
由于阶级错位,赵露思的真诚被架空,她的痛苦在观众眼里成了“矫情”,直接让困于生活的普通观众共鸣坍塌,只剩愤怒。
|舆论反噬:综艺下乡潮的公式化
近几年,综艺圈掀起了一波田园热,从《向往的生活》到《一起种地吧》,明星下乡成了标配。套路都差不多:嘉宾吃点苦,享受一下田园生活,最后来个升华,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公式用得太多,早成了陈词滥调,大家对滤镜下的乡村生活早就审美疲劳,看多了就腻了。
《小小的勇气》偏偏还要挤这条老路。非但没跳出窠臼,还把一个敏感题材硬塞进老套路,结果既没深度也没看点,活脱脱成了“伪治愈秀”。观众不是傻子,你拿过时的东西糊弄,谁买账啊?
节目套路本身就够空洞了,硬按在抑郁症题材上更是灾难。节目组没想过突破套路,也没深挖主题,就指望慢镜头和滤镜救场。结果呢?观众不仅没被治愈,反而更烦躁。
节目组要是真想干点正事,可以让赵露思跟心理医生聊聊治疗过程,或者跟城市青年聊聊压力来源。非要下乡干嘛?就为了蹭个治愈风?这不叫科普,这叫误导。
播出后,网友骂了,有人甚至觉得抑郁症就是“有钱人闲得慌”。这不正好加深了社会偏见吗?节目组本想破除误解,结果反倒给抑郁症贴上了更负面的标签。内容策划的浅薄和不专业,直接让这档综艺从“治愈系”滑向了“致郁系”。
因而,这档综艺最危险的“毒性”,在于其对社会认知的结构性破坏。节目组打着“科普抑郁症”的旗号,却在实际操作中强化了三大认知谬误——
地域决定论:将抑郁症归咎于“城市病”,暗示农村不存在精神困境。这完全背离医学常识——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农村抑郁症就诊率低,源于“病耻感”与医疗资源匮乏,而非发病率差异。
苦难对冲论:通过展示体力劳动的“苦”,消解精神痛苦的正当性。你一个赚几百万的明星,跟我展露生存的痛苦。这种逻辑链暗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实则是对患者尊严的二次践踏。
速效治愈论:几天乡村体验就能缓解抑郁症状的叙事,无异于宣称“抑郁症是意志力薄弱”。这种反智论调将导致真实患者延误治疗,而后续舆论更可能让赵露思加重抑郁。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多维度疾病,涉及生物学(如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学(如认知扭曲)和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破裂)。根据探索心理学之父阿伦·贝克的认知理论,抑郁症患者常陷入负性思维模式,对自我、世界和未来持悲观态度。这种状态下,他们需要的是结构化的支持,而不是节目里那种随意的“自然疗法”。
《小小的勇气》将赵露思的抑郁经历简化为“乡村治愈”,完全忽略了疾病的复杂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改变可能对轻度情绪问题有帮助,但对临床抑郁症效果有限。更何况,赵露思在镜头前暴露脆弱,还要应对舆论压力,这本身就可能加剧她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思考建议:回归专业与真诚
纪录片《囚》导演马莉曾连续五年跟拍精神疾病患者,其核心方法论值得借鉴:拆除镜头与拍摄对象的权力关系。若《小小的勇气》真有勇气,就该让赵露思脱离剧本,直面其真实困境。
内娱的真正问题,究竟是什么?也就是导致赵露思出现病症的原因——这才是值得深挖的矿脉。
一档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综艺,应该追踪明星天价片酬背后的血汗链条,曝光经纪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刺破行业脓疮,而非隔靴搔痒。这种直面资本的勇气,远比下乡作秀更能触及抑郁症的社会病灶。
让镜头下的Ta,掌握叙事主权。
比如,韩国综艺《工作室》就提供了一个合理参考样本:让参与者自然呈现工作日常,抑郁症患者的挣扎通过细微神态而非夸张台词传递。对比之下,《小小的勇气》用特写镜头放大哭泣、刻意安排“情绪崩溃”桥段,本质是将病症异化为猎奇景观。
祛除“奇观化”呈现,拒绝戏剧性的“苦难消费”,回归专业和真诚才是王道。否则,再好的立意,都是白搭。
《小小的勇气》本有机会成为一档有深度的综艺,却因阶级的错位和套路的滥用摔得稀碎。
作为一线明星,赵露思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她的抑郁叙事,某种层面上带有精英阶层的“矫情”(相对普通人而言),与多数普通观众的生存经验脱节。因而,她所谓的“痛苦”像是“奢侈品”,难以引发共鸣,反而激起了对立情绪。
更吊诡之处在于——当大明星试图从“普普通通”中寻找“勇气”时,其实是对“真正普通”观众的一种嘲讽,言外之意是:“做名人难……做个普通人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