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贵族跌落神坛,捷豹销量暴跌95%,下一个讴歌还有多远?
更新于:2025-04-18 03:14:19

阳光洒在上海街头的捷豹4S店,橱窗里那只优雅的豹子标志依旧闪耀,可店里却冷冷清清,连销售员都在刷手机。这场景,像极了老戏骨站在空荡荡的舞台,空有满身才华,却无人喝彩。2025年的中国车市,捷豹正上演一出让人唏嘘的独角戏,销量像坐了滑梯,从曾经的意气风发跌到如今的门可罗雀。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曾以“英伦血统”自豪的豪华品牌,怎么就落到这般田地?

事情得从头说起。2025年第一季度,捷豹在中国的销量数据像个羞于见人的秘密,官方捂得严严实实,但江湖上总有风声传出。据多方统计,捷豹这三个月卖出去的车辆不足1500辆,具体点,捷豹XEL卖了618辆,XFL卖了672辆,EPACE更惨,只有97辆,至于那两款进口车型,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数字,搁在宝马5系面前,连人家一个月的零头都比不上。曾经的豪华车市场弄潮儿,如今的存在感比沙漠里的绿洲还稀薄。问题来了,这豹子到底踩了哪根香蕉皮?

回想2017年,捷豹在中国可是风光无限,年销量冲到3.6万辆,4S店里人头攒动,车主们开着XFL招摇过市,那叫一个神气。可好景不长,短短几年,销量就像秋天的落叶,哗啦啦往下掉。有人说,这跟车市的价格战有关。的确,2025年的中国车市,价格战打得跟菜市场砍价似的,个个品牌都使出浑身解数,降价、送礼、零首付,消费者被宠得像皇帝。可捷豹呢?它引以为傲的“降价大法”早就不灵了。拿XFL来说,官方指导价43.99万到48.79万,听着挺唬人,可实际成交价呢?25万就能提车。这种“高开低走”的套路,简直像商场里标价1000元的羽绒服,双十一打到200块,买了的人觉得自己赚了,可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更别提那些早早入手的老车主,感觉就像被品牌扇了一巴掌,忠诚度哗哗流失。

技术上,捷豹也没能跟上车市的快车道。在燃油车时代,它引以为傲的纵置后驱平台、全铝车身,听着挺高级,可在德系车企的模块化平台和日系的混动系统面前,显得有点像老将出阵,空有一身力气,却招式老套。更别提电动化这条赛道,捷豹简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018年,它雄心勃勃地推出IPACE,号称纯电豪华SUV,可60多万的售价,比BBA的电动车还贵,产品本身还是“油改电”的老套路,续航、智能化都不占优势。结果呢?IPACE悄无声息地停售,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一阵风刮过,没留下啥痕迹。反观宝马i3、iX3,同样是油改电,人家靠着大幅优惠,硬是抢下一片市场。捷豹这波操作,活脱脱像个想学广场舞的大爷,舞步没学会,先把腰给闪了。

更让人挠头的是,捷豹在中国的本土化做得一塌糊涂。奇瑞捷豹路虎合资十年,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还得靠进口,成本高得像背了座山。反观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国产化率超过95%,蔚来更是跟宁德时代手拉手搞电池实验室。捷豹的“全球统一供应链”,在中国市场就像穿着西装跑马拉松,跑得慢不说,还一身汗。成本下不来,价格自然没优势,消费者又不傻,谁会为“英伦情怀”多掏腰包?

质量问题更是给捷豹雪上加霜。2024年底,捷豹因为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缺陷,全球召回74万辆车,中国市场涉及8万多辆。这规模,堪称汽车界的“史诗级翻车”。召回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暴露了捷豹品控的漏洞。车主们本来就对品牌信心不足,这下更是心凉半截。更要命的是,经销商网络也崩了。巅峰时期,捷豹在全国有240家4S店,如今只剩不到80家,不少经销商退网,售后服务成了真空地带。想象一下,你车坏了,4S店却关门大吉,那心情,估计比丢了钱包还糟心。车主们的信任,就像玻璃杯摔地上,碎得稀里哗啦。

渠道的崩塌还带来另一个问题:库存。2025年初,有媒体爆料,捷豹的部分4S店库存周期超过200天,卖不出去的车堆在仓库里,像无人问津的老古董。销售员为了清库存,降价幅度一个比一个狠,可消费者还是不买账。毕竟,谁会花几十万买辆售后没保障的车?捷豹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到0.05%以下,连DS、林肯这些二线豪华品牌都比它强。这局面,活像个曾经的武林高手,如今却沦落到街头卖艺,连个捧场的观众都没有。

电动化转型,本是捷豹翻盘的希望,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泼在脸上。捷豹计划2025年推出三款基于JEA纯电平台的新车,听着挺振奋人心,可仔细一琢磨,问题一大堆。首先,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五年前的“蓝海”,如今是技术内卷的“红海”。华为的ADS 3.0智驾系统、蔚来的换电5.0、小鹏的超快充,这些技术的迭代速度,快得像高铁追飞机。捷豹的新车,能不能跟上这节奏?其次,捷豹在智能化和用户运营上几乎是白纸一张。新能源车企拼的不只是车本身,还有生态和服务。蔚来有它的NIO House,小鹏有它的粉丝社群,捷豹呢?品牌认知还停留在“老牌燃油车企”,想靠“英伦范儿”吸引年轻人,难度不亚于让老年人学会玩短视频。

成本问题更是老大难。燃油车时代,捷豹的零部件靠进口,成本高得离谱。到了新能源时代,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部件,捷豹又该怎么办?继续进口?那价格肯定比国产车贵一大截。学着国产化?可合资十年都没搞定供应链,现在再从头来,时间够吗?这一系列问题,像一座座大山横在捷豹面前,让它的转型之路看起来像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难都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