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一部《棋士》撕开了国产剧的“精致滤镜”。王宝强饰演的崔业,不是英雄,不是恶棍,而是一个被生活逼到棋盘边缘的普通人。他手握棋子,却发现自己早已是命运的棋子。观众一边骂他“活该”,一边忍不住问:*如果我是他,会做得更好吗?
这或许就是《棋士》最扎心之处——它让我们在崔业的堕落中,看到了自己的恐惧:当生活的劫匪将刀架在脖子上,我们是否也会“弃善从恶”?
崔业的悲剧始于一场“被绑架的才华”。
少年时,他是被全家捧上神坛的围棋天才,父亲变卖珍藏的棋盘供他学艺,哥哥为他放弃警校前程。但成年后,他成了少年宫里的边缘人:学生捉弄他,妻子离开他,连亲生儿子都崇拜警察哥哥而非自己。
“下棋下到后面,就是读人。”崔业这句话,成了他命运的谶语。
当信用社劫案将他卷入犯罪漩涡时,他第一次尝到了“操控全局”的快感。用围棋思维策划犯罪、用心理战躲避追捕,这个曾经被生活碾压的“失败者”,终于在黑暗棋局中找回了掌控感。
可悲的是,他赢得的每一颗黑子,都在吞噬他最初的白。
剧中有一段极具讽刺的对比:崔业勒索300万后,立刻买了豪车名表,却因不会用刀叉在高档餐厅出丑。“穷人乍富”的张扬背后,是刻进骨子里的自卑。
这种自卑源于社会的隐形暴力——
- 家庭之痛:母亲对哥哥的偏爱、儿子对警察叔叔的崇拜,让他在亲情中沦为“透明人”;
- 阶层之伤:富商王红羽轻蔑的一句“你也配谈棋道?”,撕开了“才华敌不过出身”的残酷现实;
- 尊严之困:当妻子因渐冻症儿子的医药费选择沉默,他只能用犯罪证明“我能救这个家”。
崔业的黑化,何尝不是对“成功标准”的报复?当社会用金钱与地位丈量人生价值,那个曾经纯粹爱棋的少年,只能把人生当作赌局。
哥哥崔伟的存在,是全剧最揪心的设计。
他是崔业最恨的人,也是唯一能救他的人。两人像棋盘上的黑白子,一个代表法律与秩序,一个象征欲望与混乱。但崔伟追捕弟弟时,手里始终攥着童年合照;崔业策划犯罪时,总不忘给哥哥留一条生路。
这种拉扯,揭开了中国人最深的痛——
“长兄如父”的枷锁下,崔伟为弟弟牺牲前程,却又因“过得更好”成了弟弟的假想敌;
“血浓于水”的牵绊中,崔业既嫉妒哥哥的光环,又渴望得到他的认可。
当崔伟含泪说出“你从小就爱算计我”,观众看到的不是正邪对立,而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普通人。
《棋士》的残酷在于它撕开现实,但治愈也藏在这份真实里。
1. 承认脆弱,才能走出困局
崔业最大的错误,不是犯罪,而是拒绝示弱。他宁可用极端手段证明“我能行”,也不肯对哥哥说一句“帮帮我”。生活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棋局,示弱有时比逞强更需要勇气。
2. 跳出“比较”的陷阱
剧中所有人都在比较:崔业比不过哥哥,比不过同事,连孩子都在比“谁的爸爸更威风”。当我们用他人的尺子丈量自己,注定会迷失。
3. 在裂缝中种一朵花
崔业的故事里也有微光:妻子高淑华发现真相后仍选择陪伴,哥哥崔伟直到最后仍想拉他回头。人性固然有阴暗面,但爱与善意永远是最强的“劫材”(围棋术语,指危机中的解困手段)。
《棋士》的大结局里,崔业面对追捕的哥哥,突然笑了:“哥,这局棋我下错了,但我不后悔。”这句话让无数人破防——它戳破了成年人的伪装:我们都在生活的棋盘上狼狈落子,但真正的勇气,不是永远正确,而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或许这部剧想告诉我们:
- 别害怕走错棋,人生不是围棋,没有绝对的“死局”;
- 别执着当棋手,有时做一颗自由的棋子,也能走出漂亮的活路;
- 最重要的是,永远记得最初为何拿起棋子。
正如崔业书房里那副未完成的棋局,黑子与白子交错纠缠,像极了我们每个人与生活的对弈。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有继续落子的勇气。
如果你是崔业,会在哪一步选择回头?评论区留下你的“关键落子”,愿我们都能在人生棋局中,走出自己的“神之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