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请让我当一个幸福的凡人!”
更新于:2025-04-18 11:44:41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我想,这些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根源,但作为一个专业知识领域,佛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些距离的。成庆老师大学本科读的是工科,当过数据工程师,是国内古早的互联网用户, 后来又做过编辑,读了历史,最终潜心于佛学。或许,数次转换人生赛道的经历恰恰是一个契机,让他以一个世俗中人的身份读懂了佛学。今天,我们刚好也以他的新书《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为契机,请他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来正本清源,答疑解惑。

佛学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成庆: 

谢谢一诺老师。没错,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这几年有大量的人涌入寺庙烧香拜佛,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我有些担心,年轻的朋友们在追求“安心之道”时,会不会只流于表面——进庙时随便拿个供品、甚至拿彩票和身份证来求签,而佛学真正的价值反而被忽略或扭曲。我希望可以重塑人们对佛教的基本判断标准。

一诺

那么,佛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

成庆

我们首先把佛学与其他宗教和哲学做个对比。

基督教强调造物主的作用;而佛教主张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关系与条件构成,相互依靠、相互影响,无绝对主宰,“自我”亦如此。

现代观念常强调“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背后隐藏着强烈的主宰欲和个人主义;而佛教教义则认为,每个个体都是这个宇宙世界无数条件相交织的产物,万物互联,不容割裂。

我认为当代中国人心理危机的根源正在此处:近几十年教育让我们误以为个人可以脱离群体,甚至将群体为我所用,结果导致孤独和社交恐惧。

年轻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是因为他们把个人想象成单独的个

体,

失去了跟这个世界

(自然和他人)

之间的深刻连接,他们越是感受到个体的强大,就越排斥和否定其他关系,渐渐滑向虚无主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也感受不到别人的关爱、支持。

这也不是中国人特有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普遍存在:过去美国社会的社区传统很强大,但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这种传统也在崩溃。所以人类都在面临一个问题:怎么看待自己跟世界的关系。

一诺

您说得特别好, 我们说教育中有三个要点:

状态、关系(也就是您说的缘起)和生长。

有人问我,AI 时代教育会不会被颠覆?我觉得,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一个 360 度的圆圈,AI 可能会颠覆其中的 1 度,即学习知识并应对考试——近几年的教育模式似乎无限强化了这点,但自我认知和构建关系等生命需求却被忽视了。

实际上,我们无法回避和割裂这些生命底层的需求,强行割裂,只会让人们感受到窒息和压抑。这也是为什么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这么多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一旦我们的生命底层需求没法得到满足,生命之火就会被压抑或堵塞。

▲ Photo by Pixabay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迷茫?

成庆

我的一些学生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也许会短暂地喜欢一件事,但很快就又没动力了。一开始我很好奇,现在的年轻人明明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领域,怎么会没有动力呢。后来我才逐渐明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年轻人做事的目标都指向“自我满足”,失去了利他的层面。不会想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可以让别人高兴,让别人感到幸福的。几十年的错误教育,最终把自我成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

一诺

没错,其实“诺言”社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大家的志愿服务。虽然我们一开始都是陌生人,但在基于利他精神建立起的社区中,大家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传递出真实而纯粹的幸福感。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社交媒体的关注点似乎都聚集在少数人或事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被忽视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成庆

有研究显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20-29岁的人幸福指数迅速下滑。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接受教育与付出努力,世界就会在他们眼前次第展开;而如今,互联网改变了人类对时空的理解,通过网络,我们似乎可以快速穿越到某个网红的生命里,沉浸于偶像生活中。线性时间观被打破了,现实跟虚拟体验的边界也会混淆,这导致我们难以定位自己的存在,放弃对自我生命的担当。

另一方面,这种意识活动还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起伏,极具消耗性,大部分人的身心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这也是年轻人看着没有那么精神的原因之一。

一诺

我们知道,美国的大学起源于神学院,这是西方社会信仰与世俗的交集;那么,佛教是如何与我们的世俗生活产生交集的?

成庆

中国思想的基本光谱是儒、释、道。历史上,佛教和道教虽曾活跃于士大夫阶层,但总体上是作为一种附属性的思想而存在的。每当朝代更迭,这样的思想就潜入民间,没法形成持久的社会主流思想,只能以民俗的形式存在,这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后背后没有终极秩序的支撑。

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映照,佛教是其文化主体的底色,茶道和禅宗都是其国民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后,主流社会逐渐将儒、释、道隔离,中国人的思想底色也慢慢被淡化。

过去我们骂一个人会说他“没良心”“以后会遭报应”,这背后是有一套相对应的生命观的,但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谈因果论,这说明现当代中国社会里,那些沉淀为民俗或信仰、长久以来被当作行动指南的东西缺失了。与此相伴的是,不管是在家庭、社区乃至职场中,人们的行为逻辑逐渐趋于互相警惕,亲密关系少了,大多数人都被个人主义化、工具理性化的价值观主导了。

近年来,大家开始讨论亲密关系,打捞我们的思想资源,佛教、道教、儒家都开始重新受到重视,这说明中国社会正处于观念和价值观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推行哲学生命通识教育尤为迫切,它能为人们提供另一种人生轨迹,缓解工具理性崩塌后所带来的迷茫。

一诺

有人说我们摒弃了自己的传统。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应该被摒弃的是自秦始皇开始的“指鹿为马”,即“说一套做一套”的“厚黑学”“潜规则”等成功之道。

成庆

是的,很多人以为发扬传统文化就是把以前的思想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但其实,无论佛学、道家还是儒家,只要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都可以重新开发,这就是文明的现代化。

置身于当前的观念空白期,我们大可以博采众家思想之长,只要对大家有正面效果,能够指导我们实现生命的意义就很好。

人类的思维与智慧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也会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一个普世主义者,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复杂性,如何在不脱离佛学思维根基的前提下,用现代的方式阐释佛学,还要触达现代人的生活,这就涉及到佛学中说的“契理”和“契机”。

▲ Photo by Pixabay

重建社会秩序,从个体开始

一诺

我们曾认为,只要苦读便能成功,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然而现今这种路径因社会不公和阶层固化而崩塌,但大家没有找到新的行为指导,在行为层面上还因循着工具理性的逻辑。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消解这份焦虑呢?

成庆

如果我们对“幸福人生的路线图”的认知仅仅局限于你刚刚说的几点,肯定避免不了内心纠结。因为无论我们多么担心,从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阶层固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普通人就要因此而绝望吗?有没有另外的可能?

戛纳电影节的获奖电影《完美的日子》所描述的就是一个东京的清洁工的日常生活,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文青式的自我想象或小资的自我麻醉。但我想问:清洁工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感?是不是只有当上老板,赚了大钱,人生才是幸福的?

有时候,恰恰是我们限制了自己对生活的想象。就拿种田这件事来说,有人觉得辛苦,但也有人觉得幸福,关键看我们对一件事的认知。

就说我吧,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至少没有“被时代甩下来”,还总能找到“主流工作”,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主动抛弃“主流”赛道。一路走来,虽然我赚的钱也很少,但我的人生是有一种笃定感的,并不缺少价值跟意义——这两样恰恰是这些年来让我们渐渐感到陌生的东西。

一诺

可能有些人会说,要过好普通人的生活,得有个大前提,就是你所处的社会是基本正义和有序的。但当社会失序的时候,寻找笃定感就变得尤其艰难。

成庆

你说得特别对。佛教里会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层面:自我安定和对他人的关注。个人安定了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关心,这就叫“慈悲”。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期待着有外力来改变社会结构或分配制度,但这在短期之内是无法实现的。

而佛教中的“关注他人”则带有强烈的觉醒意识,要让社会变得更公平合理化,要让他人远离苦难。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先把身心稳定下来,然后才有能力做更多利他的事:

关照家人、关照社区、关照社会。这就是佛教提及的“智慧”跟“慈悲”。

一诺

这个回答真棒!佛教与基督教的主要区别在于,佛教强调人人皆可觉醒,而非依赖于某个神明。如果每个个体都失序了,社会也肯定是失序的;反过来说,

如果要重建社会秩序,也要从个体的秩序开始着

手。

比如我们至少可以每天按时起床、好好吃饭、把自己安顿好,让家人觉得很安心,这是第一步;个体拥有了秩序后,就会带来更多利他的可能性。

成庆

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认为修行就要离群索居,但事实上,真正的大乘佛法主张在现实中觉醒,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的苦,但是又不会被情绪的漩涡卷进去,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始终利他”这件事情,是带着一种平等智慧的觉醒去利他,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援手,往往还掺杂着很多功利的东西,这也是佛教修行的难点。

一诺

太对了,台湾的圣严法师也曾说,修行的第一步是接受现实,面对并处理内心问题。面对现实需要心力,很多人因无力承受丑陋现实而逃避,这也是当前社会普遍不满的根源。

成庆

是的,面对糟糕的现状,我们本应努力改变,在社会上传递一份美好,但如今很多人面对困境却选择放弃,这就是逃避现实。

我从不相信躲在深山中就能修行成

功,

佛陀当年远行弘法是为了教化众生,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是异曲同工的,教育是改变人性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让大家共同面对问题的平台。我在书写时经常借用佛学观点提出问题而非提供答案,正是因为我们过去缺乏讨论的场域,现在才更应发展全年龄教育,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共同面对心理危机。我想,现代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促使每个人都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承担自己的生命?

一诺

有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做一个幸福的凡人?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成庆

每个人情况不同,无法给出统一答案。但我观察到,当代中国人首先需要接受并面对当前社会的不完美状态,并找到自己的人生基石。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合适的思想资源,开展自我再教育,这个过程不仅限于体制内,而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轻信那些“一听就会变得有智慧”的言论,真正的转变需要耐心补课,重构自己的人生观。

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坚持,必定功不唐捐。

- THE END -

远离让你内耗的人
远离让你内耗的人
2025-04-06 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