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尤其是50岁之前的人群,不仅拥有年轻的优势,还具备丰富的精力和强大的抽象思维与创造力。最新的研究揭示,进入中年之后,个体的各项能力趋于稳定,智力并未出现衰退迹象,反而呈现上升趋势。通常在60岁左右,这种状态开始有所改变。为了抵御衰老及其带来的退行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维护健康。
因此,对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言,坚持以下四个日常习惯对身体大有裨益:
均衡荤素搭配是饮食中的关键原则。老年人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1-1.5克蛋白质。在均衡的饮食中,豆类和动物蛋白应占蛋白质总摄入量的1/3左右。
对老年人来说,素食为主更有益健康。若偏好动物脂肪或内脏类食品,如猪脂、脑、肝、肾、羊脑、牛脑等,可能会增加胆固醇摄入,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减少肉类消费可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推荐食用大豆及豆制品,比如豆浆、豆腐、豆干、豆酱、豆腐乳等,它们的蛋白质质量优于同等重量的肉蛋,是真正的高蛋白营养食品。
此外,鱼类、瘦牛肉、鸡肉也是优质低胆固醇的蛋白质来源。相比之下,猪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含有更多胆固醇,应适量减少。优选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大豆油、花生油等。
许多老年人喜欢大量饮茶,但适度为宜。
茶叶富含芳香酸、单宁和维生素C。单宁具有收敛性和杀菌作用,能有效抑制伤寒、痢疾等病菌。咖啡因则可作为兴奋剂、强心剂和利尿剂使用。绿茶中的维生素C和叶酸有助于防御菌血症,降低胃癌风险,并具有一定的消化保健功能。
然而,过量饮用浓茶会抑制胃液分泌,干扰消化功能。睡前避免饮茶,以免刺激神经中枢导致失眠。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不宜多饮茶,以防脑血管扩张加速心率,恶化病情。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紧密相连,身体不适常影响心理状态。中年人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心理负担沉重。缺乏锻炼易导致健康问题。不少老年人因年轻时忙于事业而忽略了锻炼,留下健康隐患。因此,中年时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至关重要,但需注意适度;同时,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饥饿。生病时应及时就医,防止小病拖成大病。此外,中年人应深入了解保健知识,掌握调节自身状态的方法,强健体魄以延缓衰老进程。
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够激发大脑活力,预防认知衰退。例如弹奏乐器、玩牌、刺绣、旋转核桃等活动都有助于此目的,特别是旋转核桃还被用于帮助脑出血患者恢复上肢功能。双手交替进行的活动尤其能全面激活大脑两半球。
除了上述四项习惯外,5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还需调整心态,保持年轻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年轻。退休后易产生空虚感,形成消极心态。然而,那些生活充实、有机会从事喜爱学习、工作或研究的老年人往往拥有积极情绪;反之,认为自己随年龄增长而衰老的人,尤其是失去生活目标、兴趣寡淡、情感平淡、性格执拗及抑郁者,则需要特别关注。
老年人应当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脑力活动,这有助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和老年痴呆症。常食用核桃、黑芝麻、花生、豆制品、玉米、蜂蜜、海藻、鱼虾、牛奶等食物有利于大脑健康。
1. 继续发挥个人爱好与专长: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条件允许,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无论是正式工作还是社区志愿服务,都应积极参与。
2. 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广泛兴趣:艺术疗法已被证实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例如,一位意大利神经衰弱患者在医生建议下聆听轻音乐后显著康复。此外,园艺、花卉栽培、养鱼、钓鱼、养鸟、下棋等休闲活动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具有一定的疗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