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现在读高二,在学校的实验班。班里的同学都很卷,有时候老师刚讲完题,就有人想出更好的解题思路;我同桌不仅把高中词汇背完了,连雅思词汇都快背完了。看到他们的学习状态,我特别焦虑,想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却又容易受身边同学的影响,每天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努力了半天,成绩还是上不去。我该怎么办呢?
同学:
你好。从短短几行字中,我就能感受到你扑面而来的焦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不放弃努力,已经很棒了。别着急,我们一起看看,面对焦虑,可以做些什么。
关于焦虑,周围的人可能已经给了你很多建议。这次,我想带你绕到焦虑背后,看看焦虑的后面藏着什么,这个视角也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你可能认为,自己这么焦虑,都是班上同学太卷造成的。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并不是事件本身(A)直接导致情绪反应(C),而是事件引发认知(B),认知导致情绪反应。只不过,认知这一环节往往是自动化思维,速度快到我们都没意识到,以为是事件直接导致了情绪。
那焦虑背后藏着什么样的认知呢?据我观察,在比较、竞争引发的焦虑中,往往藏着理想化—贬低的认知倾向。
具体表现在:总是不自觉地看到别人长处,忽略了对方也有薄弱之处。相应地,总是不自觉地注意到自己的短处,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看得不值一提。在理想化和贬低两个极点之间剧烈摆荡,缺少中间的整合状态,就会导致心态崩塌——一方面非常羡慕别人,一方面焦虑自己不够好。
简单说来,焦虑背后的认知可能是:
和别人比起来,我不够好,别人能做到,我却做不到→焦虑;我很想在短时间内变得和别人一样好,但我做不到→更加焦虑。
当我们在比较中过于焦虑的时候,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视角,是不是带有主观偏差,无意中理想化了他人,贬低了自己。由于青春期的内核不够稳,自我价值感比较低,习惯于自我否定,习惯用外在的评价来获得认可,这样,当我们处于比较卷的环境时,外界的事物就很容易里应外合,引发自责和焦虑。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做三件事来缓解焦虑。
首先,认识自己,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十几岁正是不断确认“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我擅长什么”的年纪。有了明晰的自我认知这个稳定的内核,才能像一棵树扎下了深深的根,不容易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中的卷当作认识自己的途径。比如,同样一道物理题,你还没搞明白呢,有人已经想出两种解题思路,这是事实。因为有长期大量的阅读基础,别人头疼的文言文,你阅读起来却如履平地,这也是事实。只要够客观,你总能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进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其次,是接纳自己。
接受自己目前就是这样的水平,接受自己某些能力就是不如那些学霸,接受自己就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达到别人现在的水平。当然,接纳自己有时就是会焦虑、挫败,甚至会崩溃得大哭。但每个人的成长都必须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只有当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可贵与独特,才能允许自己也有不够好的地方。
第三,是超越自己。
当我们接纳了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平静而无奈地叹一口气:好吧,我就是这个样子,不那么聪明,间歇性努力,持续焦虑,总想躺平。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呢?也许是彻底弄懂一道数学题,也许是每天背上十几个单词,也许是鼓足勇气向老师请教问题。不做那么多,每天只做一点点。每天感受到踏踏实实的收获,为自己创造微小的正反馈。一天天过下来,你会感受到自信心在一点点生长。
同时,当焦虑袭来,不要被情绪裹挟,或者落荒而逃,而是带着觉察去感受自己,感受焦虑带给自己的身体反应。这样多练习几次,不知不觉中,你和焦虑的关系会缓和一些,不再那么害怕它、抗拒它。当然了,要做到这三件事并不容易,因为这是持续一生的练习。
曾经看过一篇游记,作者在尼泊尔徒步,路途很远,远得让人一再想放弃。向导一直对他说:慢慢走,用你自己的速度,但别停下。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他们终于走到营地。作者说,在行进中,他虽然是沉默的,但完成了与自己的对话。
高考也是这样,看上去我们是在和周围的同学竞争,和千千万万的考生竞争,但实质上,我们是在和自己对话——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超越自己。
最后,我想用向导的这句话与你共勉。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室中,还是未来的人生路上,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走,不要停,终会抵达目的地。
陪你·成长
高考乃至人生
皆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爱自己,关怀自己
找到节奏,稳步前行
终能抵达彼岸
作者|凌 想
内容转自|《青年文摘》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