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祸害上海郊区的海狸鼠,如何从摇钱树变成“生态炸弹”
更新于:2025-04-20 04:18:22

于梅君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最近,一种原产于南美洲、貌似“巨型老鼠”的海狸鼠频繁出现在上海等地郊区,它们啃食农作物、破坏堤坝沟渠,甚至可能传播疾病,成为威胁当地生态与农业的“不速之客”。

海狸鼠到底是何方神圣

近日,上海浦东南汇东日湿地,一位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10多只棕褐色生物正沿着河岸移动。这些体长超过80厘米的啮齿类动物,正用锋利的门齿切割芦苇——这是原产南美的海狸鼠在上海郊区扩张的最新证据。

而在金山与浙江平湖交界的藕塘边,一位环保志愿者1月26日发现4只海狸鼠个体,2月15日记录到7只幼崽活动轨迹,3月8日监测到其直径30厘米的巢穴。

这些数据,勾勒出海狸鼠入侵的典型曲线:2018年首次在野外发现,2024年种群爆发,2025年已形成跨省扩散态势。

海狸鼠,亦称河狸鼠、狸獭或沼狸,成年海狸鼠一般体长50厘米,体重约5—10公斤,体型甚至比兔子还大还胖!它们头部宽阔,耳朵短小,门牙呈黄色或橘红色,终生生长,需不断啃食植物来维持牙齿长度。这些门牙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不仅用于切割食物,还用于挖掘和建造巢穴。它们尾巴肥厚、后肢带蹼,擅长游泳,常栖息于水域周边。

尽管外形类似河狸,但海狸鼠的生态习性更为“霸道”——每天需进食相当于体重25%的植物,食量惊人,被网友戏称为“割草机”。

海狸鼠通常在清晨或黄昏活动,白天则躲藏在洞穴或浓密植被中,以避开捕食者和人类的干扰。它们繁殖力超强,幼崽出生3个月即可性成熟,一年可产2胎,每胎6-14只,种群呈指数级扩张。

有数据显示:上海全市海狸鼠野生种群已达51.3万只,较2020年暴增380%。

挑食的“巨鼠”让农民头疼

对农民来说,肆虐的海狸鼠简直是噩梦。据监测,单只成年海狸鼠日食量可达1.5公斤,相当于破坏2平方米农作物。海狸鼠门齿咬合力达150N,相当于人类臼齿的3倍,这种进化优势在缺乏天敌的新环境成为破坏利器。

“它们春天啃藕芽,秋冬啃食藕根,还专挑好的吃,有瑕疵的看都不看!”在上海金山区,村民和种植户都对海狸鼠深恶痛绝。夏天地里种的瓜果快要成熟时,也会被它们糟蹋。西瓜刚有一点变红,它们就开吃,而且啃一半扔一半。玉米也被它们咬断杆子掰下来啃,青菜地则被“剃头式”扫荡,海狸鼠尾巴拖行痕迹如同微型推土机,而且专挑嫩叶吃,对萝卜、大蒜等“不屑一顾”。

监测数据显示:单只海狸鼠年均啃食1.2吨水生植物,导致一些湿地芦苇覆盖面积缩减。海狸鼠锋利的门齿可咬穿混凝土,个别防汛堤坝甚至发现巢穴通道,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与此同时,海狸鼠还对当地的水生生态造成了破坏。它们捕食河蚌、螺蛳、鱼虾等水生动物,直接影响了水域的生物链。监测显示,一些水域鱼苗数量较2010年下降七八成,与海狸鼠捕食直接相关。

目前,尽管海狸鼠尚未被列入我国有害入侵物种名单,但其作为外来物种,在上海和周边生态系统中缺乏天敌和竞争者,可能对本地生态平衡造成长期影响。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监测网络,暴露出更严峻的现实:2024年1月,浙江平湖新埭水域发现多个海狸鼠家族群,其活动范围已突破行政边界。上海海洋大学何鑫教授指出:“它们的扩散速度达到每年5-8公里,正沿着黄浦江支流水系构建‘殖民地’。”

2024年3月,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出台《外来水生生物联防联控指引》,首次将海狸鼠纳入重点监测名单。

溯源入侵史:从“摇钱树”到生态炸弹

肆虐沪郊的海狸鼠究竟有何来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网站2024年5月曾提及,“海狸鼠是上海最主要的一种因不合理放生而导致种群扩散,并形成入侵威胁的陆生动物。”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正寰介绍,海狸鼠属于外来物种,上世纪80年代,曾作为皮毛兽被引入上海一些养殖场饲养。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海狸鼠“浑身都是宝”:肉质鲜嫩营养,皮毛可制成上等的皮帽、大衣,内脏可提炼药品,分泌物能用来制作香料等。

然而,由于饲养不成规模、体系,再加上疾病流行,海狸鼠养殖业快速降温。大量养殖场倒闭后,海狸鼠放生的放生,跑掉的跑掉,在野外自生自繁,逐渐扩散,很快形成超50万只的野外种群。

也就是说,沪郊现存的海狸鼠,大多是那些被养殖场弃养或逃逸的海狸鼠后代。此外,气候也是海狸鼠加速繁殖的推手,2024年冬季均温较常年偏高1.8℃,致其冬眠期缩短40来天。

如今,上海的浦东、金山、奉贤等地都成了海狸鼠的栖息地。它们喜欢水边生活,河道、池塘、沼泽都能成为它们的“新家”。更可怕的是,海狸鼠的适应能力极强,无论是高海拔还是潮湿环境,它们都能活得很好。

人鼠攻防战: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能用“吃”来对付海狸鼠吗?不能!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通知,明确对64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其中,海狸鼠被“禁止以食用为目的养殖”。

除了对农业的破坏,海狸鼠身上还隐藏着更大的威胁——疾病传播。它们常年生活在沼泽和湿地,身上可能携带多种病菌和寄生虫。而且,它们与福寿螺的栖息地重合,增加了交叉病源传播的风险,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疾控部门检测发现:野生海狸鼠个体携带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煮沸30分钟仍可致病。其肝脏汞含量超标17倍,食用200克即超安全摄入量。“这就像带着毒药的牛排。”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专家如此比喻。

目前,针对海狸鼠的扩散,有效的防护措施并不多。村民普遍采用在农田周围设置防护网、地笼,或者用填埋洞穴的方式来驱赶海狸鼠。但沪郊鸟类比较多,防护网和地笼可能对这些野生动物造成伤害,并不完全可取。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曾表示,“由于海狸鼠逸出年代已久,无法考证非法放生行为主体……对其猎捕不必申请行政许可,故对于被收容的海狸鼠通常可采用无害化方式处置,并鼓励受害农户自行猎捕灭除。”

研究显示,海狸鼠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力是不可忽视的。在自然生态平衡中,海狸鼠没有天敌,其过度繁殖可能会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

“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是尽快制定相应的种群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检验、捕捉控制、无害化处置等方面的处置流程和预案。”专家表示,现有防控方法显然有局限,治标不治本,在海狸鼠危害日益凸显的当下,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专家强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外来动物(宠物、毛皮、肉用、药用)会越来越多,加强源头管理是关键。而作为个人,要有环保意识,不管是外来物种还是本土物种,都不能随意弃之郊外。

知多一点

薇甘菊——“疯狂”的植物杀手

随着国际贸易频繁往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入侵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态和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生物入侵种类高达660多种,其中薇甘菊便是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被称为“植物杀手”。

如今,薇甘菊已在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形成规模,所到之处,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生态平衡遭受极大破坏。

立体传播

薇甘菊,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状攀援藤本植物,在20世纪中期被作为地被植物引入东南亚。在起源地,有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它的生长,使其难以形成危害。一旦侵入新的地区,薇甘菊没有天敌,失去了生态制约,就给它的疯狂入侵和危害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于广东南部发现薇甘菊,并逐年扩散到长三角一带的诸多地区。薇甘菊现已衍生成一种不可灭绝的、难以根除的有害植物,种子细小而轻盈、数量众多,且带有蒲公英一样的冠毛,可随风、随水、随动物与人类的活动,实现海陆空的立体传播。

危害有多大?

薇甘菊,翠绿的叶子、清新的花朵加上曼妙的名称,让人觉得它是一种很友好、人畜无害的植物。殊不知,它是外来入侵的“疯狂”植物杀手,又叫“一分钟一英里杂草”,生长速度快,以“缠绕死亡”为杀手锏,可匍匐变身“地毯”,也可顺藤蔓对树木甚至整个树林形成覆盖,把其他植物的阳光和养分抢走,直至它铺满这片土地,给其他植物和生态造成危害。

薇甘菊拥有强大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这也是它能成为入侵植物的“基本属性”。薇甘菊的一个头状花序虽小,但一条茎上就能开出约十万个头状花序,意味着能够产生约40万枚种子。除种子繁殖外,薇甘菊的叶腋处还能长出新枝。如果主茎被切断,那么分离下来的枝条,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对于这种处处能生根的藤蔓来说,“踩死”反而可能加重其蔓延和扩散。

据研究,薇甘菊的一个小节,每年大约累计生长1000米,每个小节还会生出无数分节,这种恐怖的蔓延速度,正是其英文俗名“Mile-a-minute Weed”(一分钟一英里)的来源。

此外,薇甘菊还有一件“生物武器”——化感作用。通过根系向土壤中释放一些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和生长,从而快速形成单优种群,破坏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

综合防治

近年来,生态与生物治理薇甘菊的方法备受期待。比较理想的方法是营造不适宜薇甘菊生存的生态环境,如茂密树林就难被其入侵。

生物防治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薇甘菊扩散:中国菟丝子等一些本土物种,可寄生于多种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颈盲蝽只取食薇甘菊;还有一些病原微生物能侵染薇甘菊。

此外,利用甘薯等竞争性植物,凭借其更强的养分吸收能力,也可防控薇甘菊。不过,薇甘菊防控难度极大,往往需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才能收获较好成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