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19 日消息,据新华社今日报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二硒化铌(NbSe2)超薄薄膜的实验观测,揭示了超导行为在纳米尺度的新特征,这可能有助于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领域的发展。
据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发布的公报介绍,二硒化铌这种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超导现象,此次研究分析了不同厚度的二硒化铌薄膜的超导性质。
该研究首次发现当材料厚度降至 3-6 原子层(约 2-4 纳米)时,其超导性质会发生此前未知的变化,电流变得主要集中在材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而非整个材料内部。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超导理论认知。
IT之家查询发现,该团队由博士生 Nofar Fridman 领导,获得希伯来大学 Racah 物理研究所和纳米中心的 Yonathan Anahory 教授的指导,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当地时间 3 月 31 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DOI:10.1038 / s41467-025-57817-3)。
研究团队使用扫描 SQUID 磁显微技术,对厚度从 53 层到 3 层的二硒化铌样品进行磁成像测量。结果显示: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为量子计算提供新的材料设计思路。表面主导的超导态或可提升超导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其特殊电流分布特性在量子传感器领域也具应用潜力。
诺法・弗里德曼(Nofar Fridman)解释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东西,它们可能在超导材料中普遍存在。”
目前团队正计划在非晶超薄薄膜中验证该现象的普适性。日内瓦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 Christophe Berthod 评价称,该成果为理解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维度效应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