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wunderground,NBC News,WHO,《柳叶刀》。
2023年7月,美国死亡谷的气温计指针飘升到了53.9℃的高温,而远在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村,温度计的水银柱却凝固在-56℃的刻度线上。
这两组数据刷新了人类对极端环境的认知,也让我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人类更受不了哪一种?两个温度都接近55这个数据,咱们就取这个中间值来讨论看看。
2010年的莫斯科热浪至今仍是医学界的经典案例。
当气温连续33天突破30℃、最高达到41℃时,这座城市的死亡人数在两周内激增5.6万。法医解剖发现,遇难者的血液黏稠如沥青,心脏因持续超负荷泵血而出现纤维化破裂。这场灾难暴露了高温杀人的本质——它不仅是热量的堆积,更是人体生理系统的全面崩溃。
2021年的科威特高温相当离谱,超过了50度!用测温枪测试地面,温度达到了70度!
街道冷清不见人影,民众压根不敢出名!空气都因高温而呈现出肉眼可见的扭曲波动,更离谱的是,路面停放的一些车辆外壳已呈熔融状态,交通信号灯也因极端温度而变形软化。
2022年巴基斯坦信德省遭遇类似极端天气时,医院接收的387名热射病患者中,91%出现急性肾衰竭。这是因为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人体每小时需排出1.2升汗液维持体温,这相当于每日流失29升水分,远超肾脏0.8升/小时的处理极限。血液因此变得黏稠,心脏跳动频率飙升至每分钟160次,相当于马拉松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高温对细胞的摧毁更具隐蔽性。2020年加州“魔鬼谷”6名徒步者的死亡事件中,尸检显示他们的脑部海马体神经元坏死率达83%,相当于晚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损伤程度。
《柳叶刀》研究发现,当人体核心温度升至42℃时,脑细胞线粒体会在15分钟内停止工作,触发不可逆的神经凋亡。
2021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遭遇49.6℃高温时,柏油马路膨胀开裂导致80%的公路限行,延误了45%的救护车救援;电网因空调负荷激增而崩溃,23家养老院的通风系统停摆,直接造成372名老人窒息死亡。
世界银行评估指出,连续3天50℃以上的高温可导致地区GDP产生2.3%-4.7%的永久性损失。
1954年西伯利亚上扬斯克村的-67.7℃低温至今保持着北半球纪录。当地气象日志记载着荒诞的死亡案例:一名牧民在-62℃环境中尝试小便,尿液在离体瞬间冻结成冰柱,反作用力导致其生殖器严重冻伤。
1982年,日本位于南极的南极昭和基地中,科考队员吉田隆在-51℃风雪中暴露仅7分钟,手指温度便骤降至-12℃。细胞间液结晶形成的冰刃刺破细胞膜,最终迫使医生截除他所有指尖。医学研究表明,在-55℃环境中,裸露皮肤会在2分钟内丧失痛觉,5分钟后表皮细胞开始坏死,15分钟即会引发深度冻伤。
2018年西伯利亚楚科奇自治区的寒潮期间,一名卡车司机在-56℃抛锚后试图步行求救。尸检显示,他在9公里路程中耗尽了肝脏储存的糖原,尽管胃里残留着未消化的400克黄油,这能提供约3000大卡的能量,但极寒已使消化系统瘫痪。
要知道,如果在37℃核心体温下,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中,每日6000大卡热量,相当于10个成年男性的正常代谢需求。
2021年蒙古国-58℃灾害中,15辆救援车的柴油凝结成蜡状,卫星电话续航从8小时锐减至11分钟,最终导致23名牧民在等待中冻毙。即便是美军价值1.2万美元的ECWCS极地作战服,在-54℃环境中也只能维持士兵47分钟的有效作业时间。
科技也还很难解决超低温问题。
+55℃高温的高温情况下,人类无防护还能硬抗1~3小时,最终的死因是 多器官衰竭、脑损伤。如果依靠电力,人类用空调等制冷设备就能解决问题。
而-55℃低温的低温下,人类只能硬抗10~60分钟,低温会快速带来心脏骤停、呼吸抑制并且严重冻伤。想要解决需要专业的防寒设备,不然即使躲在房间里也没用。
我认为在短期暴露的情况下,低温肯定是更危险的,其致死速度约为高温的3-6倍,且冻伤导致的组织坏死不可逆。但如果是设备齐全,在长期生存的情况下,也许是高温可怕,因为低温可通过减少活动、保存热量延长生存时间;而高温环境下,水资源短缺会加速死亡。
当然这些不过我自己的推论,您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