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来自各地的21支机器人赛队挑战21.0975公里全程,穿越坡地、急转弯与长距离平地考验,最终,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凭借全程无换人、耗时2小时40分42秒的稳定表现,率先冲线夺冠。“小顽童”与“行者二号”分获亚军和季军。
本次赛道设置堪比“机器人版铁人三项”。在全程21.0975公里的赛道中,包含了平地、坡地和转弯等道路场景。坡道最大坡度达到9度,赛道设有6个左转弯与8个右转弯,更考验机器人行走姿态与路径规划。
“天工Ultra”机器人以机器人组第一名成绩冲线。图/VCG
比赛中途允许更换电池、领跑员或备用机器人,但也暴露了不少硬伤——有机器人起跑即瘫、美女机器人“幻幻”坐地不起,多台机器人途中摔倒、逆行甚至“掉脑袋”后被扶起继续参赛。
除了续航挑战,长时间的步态输出还造成关节过热,不少机器人需由人类队友辅助喷射冷却液,这也成为实验室外首次全场景、全流程的综合演练。
【1】小个子机器人成黑马,团队成员每日陪跑上百圈
在本次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松延动力派出身高120cm、步态灵动的“小顽童”参赛,这款起售价仅为3.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仅为同体型机器人价格的2/5,最后却力压一众高价对手,夺得亚军,成为本次比赛最具关注度的“性价比黑马”。
“小顽童”之名,源自它跳跃感十足的跑步姿态,宛如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孩子。它的体型接近8岁儿童,在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拟人化”这一点——虽然步伐不及天工机器人那般雄浑,但凭借优秀的步频与稳定性,“小顽童”成功跑进了决赛,并最终登上领奖台。
松延动力算法副总裁崔文昊告诉九派新闻,“小顽童”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团队的艰苦备战。松延动力共组建了两个队伍,分别命名为“旋风小子队”与“小顽童队”,其中“小顽童队”专注于这款灵巧型机器人。每支队伍配置五名工程师,包括算法、结构、电路与装配方向。在备战期,团队总共投入了六台机器人参与实地训练。
松延动力“小顽童”在半马赛场。图/VCG
马拉松比赛开始前三周,松延机器人开始了高强度备战,而公司旁边的柏油马路则是机器人们日常跑圈训练场。按照此次参赛的半马完赛标准21.0975公里计算,机器人需要在约700米一圈的马路上跑完30余圈,每跑满3圈更换一位机器人进行轮流测试。工程师们两人一组,一人操控机器人,一人录像,与机器人同步以2.3米/秒的速度进行徒步陪跑,每天重复上百圈的测试。直到三月底,因训练量不断增加,团队才添置了一辆三轮电动车跟随录像与监控。
对于主力机器人有着特别的强化训练指标,就是在不进行机器人更换的条件下,仅通过更换电池,达到一名机器人跑完全程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长时间奔跑过程中的稳定性,松延动力团队首次尝试为机器人穿上运动鞋。由于“小顽童”体型接近儿童,他们专门选购了29码童鞋。穿鞋不仅有效减小了跑步时的噪音,还具备减震功能,降低脚踝磨损,提升了机器人连续奔跑的时间和速度。
“马拉松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在备战的不到一个月中,我们几乎都专注在如何让N2跑得更好,希望通过马拉松让公司知名度能更高一些。”崔文昊表示。
【2】业内之声:此次赛事标志着机器人技术正式走出实验室阶段
经过本次机器人与人类的马拉松较量,现场观赛的专业观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互联网从业者王先生表示,他已经关注机器人行业许多年,此前一直觉得目前机器人仍像“玩具”,难以满足实际家用标准,但这次比赛让他看到了机器人在极端室外环境下的耐用性、续航能力和运动算法的真实测试价值。他认为,只要机器人能在室外跑完5公里,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这是对其综合能力(如导航、感知、续航、适应环境等)的全面考验,也是本次比赛最重要的意义。
松延动力两名机器人在冲线后一同庆祝。图/VCG
他指出,此次比赛不仅是亦庄招商引资、推广本地新兴产业的契机,更像是“DeepSeek时刻”的象征性事件,表明机器人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具备了现实应用的可能性,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它们具备未来“干活”的潜力,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翻跟头”。
除了对冠军选手天工机器人的肯定外,他也对松延动力的表现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为“完全超预期的大黑马”。他指出,松延的机器人运动算法做得非常好,小顽童的步态自然接近人类,从步态看就很有专业性,甚至让他怀疑对方是否有运动领域背景参与开发。
此外,他还谈到了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现状与趋势,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已具备雏形,有能力在封锁和禁运下自力更生。他预测未来十年机器人将真正进入家庭,承担起陪护老人、照顾孩子、做家务等任务,甚至在危险或高强度工作中取代人类,比如核电站维护、快递、夜班便利店等工作。
他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赛博朋克式”生活:无人机投递快递、屋内全自动智能系统照顾家庭生活,这一切他都希望能在自己退休前看到。
机器人行业业内人士黄先生接受采访。图/九派新闻 董自能
而作为机器人行业从业者的黄先生则表示,比赛整体表现超出他的预期,早在去年的赛事中,他就曾看到机器人在起点、中段和终点参与“助跑”。今年他再次见证这些机器人成为主角,完成了从“陪跑”到“真跑”的跨越。
对于机器人的未来,他也有自己的看法:“现阶段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其实挺费人,也挺费机器人的,但这正是技术演进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他看来,近来春晚等主流视角带火机器人后,很多人会以为机器人目前已经“无所不能”,而今天赛场上发生的尴尬瞬间,以及最后完赛机器人数量较少的事实,也能让更多人对目前机器人的发展有一次新的认知,让大家更清楚现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情况与潜力。
作为行业内人士,他也敏锐地感知到了机器人的商业价值,目前他已在考虑购买“天工”机器人,“毕竟才29.9万,已经便宜很多了”。他说,年后某款售价9.9万的机器人一度现货紧缺,在二级市场价格翻倍,“买到就是赚到”。
在他眼中,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全球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亦庄”的气势。在未来,如果机器人成本下降、系统完善,其必然会像现在的汽车一样,成为家庭标配。
九派新闻记者 董自能 代梦颖 北京报道
编辑 王佳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