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多少房子,才能凑够贝壳董事长的7亿年薪?
更新于:2025-04-21 11:51:10

“利润越薄,高管越肥”的荒诞剧情,在房产寒冬中显得尤为刺眼。

前几日,2024年贝壳财报出炉,这份财报着实惊呆了所有人,2024年净利润暴跌30%,董事长年薪却飙到7亿以上。

公开数据显示,贝壳2024年全年净收入达到935亿元,同比增长20.2%,但利润下滑明显,归母净利润为40.65亿元,同比下降30.9%。

贝壳的财报,既是一份业绩答卷,更是一封资本与劳动价值失衡的控诉书。

仔细研究贝壳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报告,最抓眼球的数据就是以下三个:

1. 公司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1%至40.78亿元。

2. 董事长彭永东的年薪从2021年的847.8万元飙升至2023年7.13亿元,三年累计涨幅达84倍。

3. 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单一刚,2021年薪酬为685.3万元,2022年达3.55亿元,2023年5.29亿元,涨了77倍。

接下来要关注另一组扎心的数据:

根据贝壳公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贝壳门店数量为43817家,经纪人数量为427656名。

若按以上数据计算,贝壳新房和存量房业务共产生586亿元收入,其427656名经纪人为贝壳年均创收13.70万元,月均创收1.14万元。

在经纪人创收中扣除平台和店东分润后,若经纪人实际个人分润按60%计算,经纪人的年均收入约8.22万元,月均收入约6850元。

对比2023年彭永东7.13亿元的薪酬,2023年彭永东的薪酬大约是旗下经纪人平均年薪的8674倍。

而根据销售行业的一般规律,20%的经纪人将获取80%的收入,那么这427656名贝壳经纪人月均收入的中位数,大概率还会低于6850元。

贝壳直接给董事长按亿发工资,还涨了84倍,但大部分普通员工可能月薪不足7千。

高管与员工收入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沟壑了,简直隔了一个“东非大裂谷”。

作为中介公司,为什么高管的工资会过亿。

这还要归功于贝壳的前老板——左晖,他在的时候,贝壳搞了好几次股权激励政策,那时候主要激励对象是员工,后来左晖去世了,到了2022年5月份,贝壳在香港上市的前几天,又做了一次股权激励。

这次的激励对象就俩人,彭永东和单一刚,分别得到了7182万股和5387万股,按港股发行价30港元/股计算,分别对应21.55亿港元和16.2亿港元。

而且这次激励没有对赌,没有业绩要求,基本就是白送,允许每年解禁一部分,5年全部解禁,也就是说,这种高薪,还能再拿2年。

为什么“白给”这么多股份呢?

当时的解释是,为了港股上市,两位拥有超级投票权的股东,股份太低了,俩人持股10%才达标,于是就给了股份。

除了激励模式之外,贝壳的营收模式本质是“数字抽佣机”

贝壳采用垄断性佣金结构,二手房买卖双向抽佣(买家2%、卖家1%),新房佣金率高达4%-10%,平台抽成占交易额6%-23%。

例如上海一套480万二手房,贝壳抽走21万佣金,远超税费。

只能说,跟房企相比,贝壳还是太滋润了。

面对舆论风暴,贝壳董事长紧急抛出“捐赠900万股”方案。

4月17日晚间,贝壳发布公告,接获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的通知,其拟捐赠900万股A类贝壳普通股。

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50%税后资金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即便如此,也难掩本质矛盾。

捐赠背后还是富得流油的剩余利益,彭永东捐赠后仍持有8148万股A类股及1亿B类股,投票权22.1%,按当前股价(51.95港元)计算,其剩余持股价值超90亿港元。

捐赠的900万股(约4.4亿人民币)仅占其财富5%,且50%用于“医疗福利”“租房帮扶”等模糊范畴,实际效用存疑。

何况捐了4.4亿不是还有3亿吗?年薪3亿的董事长也是罕见。

而且薪酬逻辑未变,贝壳强调7亿年薪是“股权激励摊销非现金支出”,但会计规则无法掩盖利益输送本质,若未来两年继续行权,彭永东仍可套现超10亿。

探究其本质,贝壳董事长的“捐赠”不过是试图用道德烟雾弹掩盖制度性剥削。

也不知道基层的中介经纪人们,要卖出多少套房子,才能凑够董事长的7亿天价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