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划分宇宙文明的先进程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前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首次提出了“文明等级”理论,主要根据对它们能源的掌控程度,分为一级文明、二级文明和三级文明三个等级。
其中,一级文明可以使用行星上的所有能源,二级文明能使用整个恒星系统的能源,三级文明可以利用整个星系的能源。后来卡尔萨根改进了划分标准,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式:文明等级每增加一级,它的能源消耗规模就会增加100亿倍。
而我们人类目前仅处于0.73级文明,连一级文明都没达到,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为我们还无法完全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资源。像二级文明如此强大的程度,宇宙是否真的存在呢?近年来,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心可能就存在二级文明。
这一切都源于银河系中心一颗恒星的异常光变现象,这颗恒星被命名为“VVV-WIT-08”,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0倍,体积约为太阳的100倍。
2012年,位于智利的维斯塔天文望远镜(VISTA)发现,VVV-WIT-08的亮度下降了97%,远超自然天体的遮挡范围。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像木星质量这么大的天体,也只能使太阳的亮度下降1%。
起初,天文学家们尝试用自然现象解释这个现象。他们认为,VVV-WIT-08的亮度骤降可能是由于其伴星遮挡造成的,但如果真的存在伴星的话,这颗伴星的亮度一定会很高,以至于我们可以直接观测到它,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天体。
此外,天文学家还想过可能是尘埃盘造成的,不过通常来说,尘埃盘的边缘都很模糊,而通过观测发现,VVV-WIT-08遮挡物的边缘异常尖锐,所以也排除了这种可能。
于是,科学家们才大胆提出一种假设:银河系中心存在智慧文明,VVV-WIT-08的遮挡物正是智慧文明建造的超级结构。
例如像戴森球,这是一个包裹着恒星的巨型结构,用来收集恒星的能源;或者什卡多夫推进器,能够利用恒星产生的辐射压移动整个恒星系统。如果这些假设成立的话,根据卡尔达舍夫对文明等级的分类,这个智慧文明至少也达到了二级文明的水平。
但二级文明想在银河系中心生存也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银河系中心存在大量由超大质量黑洞释放的X射线、伽马射线等,再加上频繁的超新星爆发,这些足以摧毁行星的大气层和那些生命体。并且,我们都知道,在银河系中,越靠近中心的区域,其恒星密度就越高。
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之外,恒星密度非常低,仅有约每立方光年0.004颗,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远在 4.2 光年之外。而在银河系中心区域,恒星密度可高达每立方光年几十万颗以上。
在恒星密度如此高的地方,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引力扰动,使轨道变得极其不稳定,同时增加行星撞击的风险。除非二级文明有特殊的技术手段可以克服环境的影响,否则它们也很难维持稳定长久的生态系统。
简而言之,人类对“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二级文明”仅停留在猜想阶段,虽然目前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但这一假设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了高级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或许未来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我们真的就能发现智慧文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