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电动车窗开关
先问一个问题:
上图玻璃车窗开关能否和前方的后排遮阳帘按钮一样,采用按压方式触发,一开一关?
再问一个问题:
如今再先进的车,很多按钮都可以触控了,为什么就车窗升降按钮,始终不变?
激进如特斯拉,什么都集成到屏幕或者方向盘旋钮了,可还是不去动这个开关
而且不管他们是电镀的,还是塑料的,还是喷漆镭雕等等,如果你拆下他们,他们就始终一个样子:
这一设计的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意外错误的升起车窗
而且该按钮的造型设计必须与这一沉坑造型一起采用,且按钮的最高点不得高于沉坑的表面,沉坑的尺寸同时受到严格限制
这样的设计,包括沉坑的开口大小,都是为了保障,除了手指可以伸入沉坑这个开口中,且只有向上的动作可以升起车窗,除此之外,无论哪个方向运动过来的身体部位,比如手肘,掌心,衣服的袖口,包带,等等,没有任何常见的车内的东西,可以使得这个按钮向上的动作被错误触发。
除了手指,其他任何误触发,只能导致降窗行为的发生,而最大概率去限制错误升起车窗的发生。
(tips:我们都知道驾驶员侧有4扇车窗的最高控制权,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合资车比如凯迪拉克会给你“后排车窗一键降窗”功能,却限制后排“一键升窗”的能力,当然迫于国内压力,认为这是减配,在中期改款后好像给了,加个程序的事情…)
因为这些设计,都是各国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当年,我在第一次科普这个内容的时候,很多人和我说车窗有防夹功能,“理论上没错”,但很多车没有,即便有,后车窗的斜角也如剪刀般,不需要多大力度就可以轻易对幼龄儿童的气管造成致命伤害,更何所有传感器的灵敏度都随时间衰退……
如今我相信大家可以信任我们这些“理论”结合实践的专家了
真正优秀的设计,他就如同拉链一般,即使产品历经数代技术变迁,而他却依旧好用且无法替代。
在汽车设计上有很多需求和安全相互矛盾的点,这个时候设计师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希望你们都能记住这个车窗升降按钮的设计,即便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个设计的发明者是谁了,但我们依旧感谢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