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智驾的趋势正席卷而来。比亚迪在2025年2月10日发布的智能化战略,将高阶智驾技术引入全系车型,预示着智能驾驶技术正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虽然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距离完全成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依据通用标准,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分为L1 - L5共5个级别 ,不同级别代表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成熟度。目前,我国大多处于由L2向L3迈进阶段,少数高端车型加装了L3级高度自动驾驶系统,而L4级超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和L5级全自动驾驶系统仍处在研发和实验阶段。部分量产车型虽加装了L1、L2级辅助驾驶系统,但本质上还是辅助驾驶范畴。市场上能达到L4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辆仅有一款且交付尚未启动,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的行为仍具有极大安全隐患。
技术短板也制约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高精度地图研发尚未完善,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最缺的就是给车“看”的高精度地图。同时,5G技术距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而高可靠、低延时网络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另外,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还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库,以应对复杂路况和各种突发情况。
在法规制定方面,尽管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陆续发布了法规条例支撑产业发展,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即将于2025年4月正式施行,《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等,但整体的法规体系仍有待完善。当前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大多是在有人驾驶的前提下制定的,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规范、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空白和模糊地带。
事故责任归属是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的一大难题。一旦发生事故,很难界定是车企的责任、软件供应商的责任,还是使用者的责任。武汉公布的条例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在当地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交通事故等行为后,不配备驾驶人或者随车安全员的,将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相关责任,但这只是初步的探索,在实际执行中还会面临各种复杂情况。
无人驾驶汽车还面临网络安全风险。李彦宏曾指出,应防范“无人”驾驶汽车被黑客攻击、关键数据被控制而造成的巨大风险。若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系统被黑客入侵,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民智驾的未来值得期待,但在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普及之前,解决好安全性问题刻不容缓。只有技术成熟、法规完善、责任明确,无人驾驶汽车才能真正为人们带来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