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场游戏,三张不同的牌桌——拆解“游戏圈PM”生存指南
更新于:2025-03-24 11:41:30

在游戏行业中,产品经理们面对着各自独特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深入拆解“游戏圈PM”的生存指南,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产品经理在游戏开发、运营和推广中的角色差异与成功策略,为你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洞见。

如果你是游戏行业的“打工人”,一定听说过这类吐槽:“做研发的说发行不懂产品,做发行的骂平台不给流量,分发平台的人觉得所有人都在割韭菜!”这个行业像一栋大楼——有人在地下室敲代码(研发),有人在1楼疯狂吆喝(发行),有人在顶楼搭广告牌(分发平台),还有人蹲在楼道口拉人头组队(下沉渠道)。

而产品经理(PM)就像是不同楼层的“包工头”,他们拿着同一套工具(用户思维、数据分析),却在完全不同的牌桌上博弈。

共同点:藏在数据背后的“游戏圣经”

无论你在哪个层级,行业都逼你学三个“通用技能包”:

1. 用户是燃料,不是上帝

① 研发PM关心“玩家为什么骂关卡太难”,

② 发行PM揣测“用户看到广告关键词会不会点”,

③ 分发平台PM盯着“哪个icon的点击率高0.5%”,

真相:所有人都在榨取用户价值,只是姿势不同。

2. 算盘永远比情怀重要

某SLG游戏策划曾豪言要做“战争史诗”,却被发行PM一句话打回:“玩家日均付费低于2元就砍玩法,付费点前移!”

——无论你多爱游戏,都得先回答两个问题:

① 怎么让用户掏钱?(内购/广告/抽成)

② 今天能赚回成本吗?(LTV/ROI/分成比例)

3. 背锅时众生平等

“玩家流失是谁的锅?”研发说发行导量不精准,发行骂平台流量贵,平台推给游戏转化差……最终PM们达成的共识是:先改两个AB测试版本再说。

不同点:你在第几层玩什么牌?

【研发公司PM】:造车师傅的焦虑

核心任务:把老板画的大饼变成能跑的“车”

① 最怕听到——“这个玩法xx游戏早就有了”

② 最擅长说——“技术上不可行”(实则工期不够)

③ 商业化秘籍:用“6元首充礼包”勾引付费,设计“卡关3次弹648元大礼包”,在玩家上头时疯狂卖皮肤

经典踩坑:某二次元项目坚持“不作战力系统”,结果上线后ARPPU(人均付费)不到竞品1/10,连夜把角色衣服改成+15%攻击力。

【发行公司PM】:赌场荷官的生存术

核心任务:把研发的“车”包装成玛莎拉蒂卖出去

① 最怕听到——“成本又涨了,回收周期延长”

② 最擅长说——“素材换女角色露大腿,CTR能翻倍”

③ 商业化秘籍:从抖音到TikTok追着低单价流量跑,把游戏宣传片剪得像传奇一刀999,每月烧300万测试“欧美宅男vs东南亚农民”谁更好骗。

骚操作案例:某三消游戏把广告素材换成“美女直播”,注册率飙升后紧急下线:“这是正经游戏不是约炮软件!”

【分发平台PM】:高速公路收费员的心计

核心任务:在别人家的车前设卡收钱

① 最怕听到——“你们流量质量比FB差还贵20%”

② 最擅长说——“加钱可以给你开专属流量包”

③ 商业化秘籍:把用户分成三六九等(高付费潜力用户加价50%),把游戏广告伪装成“新闻资讯”,半夜偷偷调高CPC出价……

行业黑话:“我们去海外买量”≈“我们去越南缅甸刷点用户”

最后一条行业潜规则

下次当你打开游戏时,请记住:那个让你充值的礼包按钮,可能是研发改了17版的成果;吸引你点击的性感广告,是发行测了200组素材的胜出者;推荐你游戏的“小编精选”,藏着平台的流量竞价算法;喊着“兄弟快来打金”的老哥,背后是公会的规模化话术…

行业的残酷真相是:没人关心游戏好不好玩,只在乎你的剩余价值有没有被榨干。

至于PM们?他们正在微信群互骂对方是“行业蛀虫”——然后继续埋头改方案,毕竟这个月KPI预估完成度还差37%。

本文由 @老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