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关于职场的心理咨询问题,有的甚至还得抑郁症来问我,今天索性统一说一下。
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情绪稳定不发疯?3个建议:
1. 保持课题分离,分清楚【我的责任】,和【你的责任】。
毫不客气地说,90%的职场内耗,都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具体表现为过于重视他人意见,把对方的需求视为自己的任务,一旦没有做好就会产生愧疚感,进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扰乱自己的主线任务。
比如同事找你帮忙办个事,这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同事的课题。
你的角色是【帮忙者】,而非这件事情的【主导者】,所以办好了办砸了,你都没有义务去承担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和影响。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人帮着帮着,就容易给自己加戏,特别是那些能力强,责任心重,以结果为导向的人。
如果再叠加上好面子,脸皮薄,心地善良这些debuff,那简直就是职场被PUA圣体,别人随随便便说几句好话就迷晕了上贼船。
不信大家观察一下,容易职场情绪内耗的基本上全是这种类型的人。
但实际上,你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把本属于别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看似在帮忙,实际上破坏了这个系统的生态平衡。
你操了别人该操的心,只会造成2种结果:
第一种,是你足够牛逼,把人家的烂摊子解决了。
看上去皆大欢喜,但实际上隐患也就此埋下。未来大家会对你有一个期待,那就是【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就应该找你】。
渐渐的,本来你只是一开始的帮忙者,到最后成了这件事的主导者。而事件本身的责任人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抽身,可成功的成果依然是对方的,你只不过从自己课题的执行人,成为了别人课题的执行人而已。
很多职场老实人的功劳,就是这么不明不白被抢的。
第二种结果,是事情办砸了,那更完蛋,所有的锅都往你身上甩。
没办法,谁要你那么能表现,那么能干呢,啥事情都冲在前头,不明白的人可不得把你当成第一责任人了。
如果再遇上几个阴险狡诈的同事老板,做事的时候躲得远远的,论功行赏的时候冲在最前面,那你吃闷亏是铁板钉钉的。
可话说回来,这是自己种下的苦果,怪不得别人。
所以怎么办?
一开始就做好课题分离,明确好自己的边界,把规则细节谈清楚,把丑话说在前头,不要模棱两可权责不清,更不要等到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后悔,那就晚了。
切忌轻易干涉别人的课题,保持时刻关注自己的课题,别人基于别人课题对你的评价你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用听。
记住,你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你能做的最大限度是提供建议,提供参考,而非真人上场替人家去干。
至于对方听不听你的建议,要不要顺着你的意思去干,那是他的事情,他要解决的命题,你不要去推动说服,多做一个动作都是多余。
脑子里默念【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时刻用来提醒自己,不要对本该是别人承担的结果去负责。
2. 学会对工作祛魅,不要美化你的局外事。
以前我和大家说过一个观点,叫降低预期,学会祛魅,大多数工作对普通人的意义并没有那么重要。
它只不过是提供一个收入渠道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命题。
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帮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或者任务,但它绝非任务本身。
只是这里头有区别,比如有的人做着做着,对工作产生了本能的兴趣,发挥了自己擅长的能力,于是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命题,这没毛病。
但是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你对它丝毫建立不起兴趣和热爱,但这也并不妨碍你把它做好。
注意,这又是一个课题分离的时刻,你喜欢一件事情,和把它做好,完全是2回事。
比如我能把一份方案做好,并非因为我喜欢做方案,而是我做过了那么多方案之后懂得一份好方案的逻辑是什么,基础框架在哪里,亮点重点该在什么时候展现才最有说服力。
换句话说,我掌握了这件事的底层游戏规则,剩下的就是我怎么利用规则而已。
这些都不是基于情绪,而是基于逻辑。我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的方法论,SOP标准作业流程,这些统统不是语文问题,而是数学问题。
再比如厨师能炒好一盘菜是因为他爱炒菜吗?
并不是,是因为他炒这个菜多了,总结出规律经验了,懂得摸索客人的口味偏好了,明白如何【基于市场需求去开发寻找最优解】,最后熟能生巧了而已。
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厨师都挺讨厌炒菜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有能力把菜炒好。
我常常和大家说,一定要懂得人性再去做事情。
人性是什么呢?是你投入越多,期待就会越大,一旦期待落空,失望也会越大,负面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如果你的定力不强,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演变成情绪黑洞,一发不可收拾。
那怎么解决?从源头解决,一开始就不要投入太多感情,懂得适可而止。
如果你眼前这份工作和你的人生理想并不一致,那它就是你的工具而已。
你要关心的是工资每个月是不是照常发,自己手上有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这个公司干了有没有别的出路。
至于领导讨厌你还是喜欢你没那么重要,只要你能解决领导的疑难杂症,帮领导保住位置,他就不敢对你怎么样。
给你的工作任务多了少了,领导和谁走得比较近,这些都对你没有本质影响。
来了一个跪舔领导的人,人家抢走的是你的利益吗?
根本不是,即使这个岗位不是他的,也不可能是你的。
领导会看不出来这是个跪舔的人吗?既然能把这个岗位给一个跪舔的人,就说明这个位置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干实事的人。
领导有自己的考量,你猜错了而已。人家抢走的本就是不属于你的东西,那你为什么还要操这个心。
而你,就不要轻易进别人的局,身处局外也不要过度揣测局内发生的事情,更不要美化自己没能走成功的路径。记住,这些跟你毫无关系。
你只用关心自己这个局里发生的事情,然后学会把它当一个游戏来玩,而不是当一个梦想去追,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慢慢的你才会上道了。
3. 围绕一切有助于我来思考。
大多数人工作的出发原点是什么?赚钱。那你就要围绕赚钱这个核心点来构建自己的行动框架:
对你赚钱短期有益但长期有害的事情,你的行动是赚一票就跑,在窗口期关闭的时候趁早抽身,不要让自己深陷泥潭。
对你赚钱短期有害但长期有益的事情,你的行动是先小规模投入看看,小范围布局试试,摸索一下规律,看一下苗头,感觉到要起飞的趋势了再加大投入,感觉到不靠谱了就尽早结束换赛道。
对你赚钱短期长期都有益的事情,一般人碰不到,这个得靠命。
对你赚钱短期长期都有害的事情,你说你理它干嘛?
以上这个思考逻辑可以套用在任何事情上,但它难的不是想出这些行动框架,而是明确这个行动框架最中心的原点到底是什么。
如果这个原点一天一变,今天是这个,明天是那个,你又想当又想立,那这个行动框架就一定是混乱的,是互相打架的,最后产出的结果也一定是糟糕的。
你都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情没有主轴线,就天天在原地打转。
保持目标原点的单一性,最好只有一个大目标,而不是列个目标清单出来全都要。
这样哪怕错了,你也知道具体是哪条线错了,而不是一堆线全错了。
读书的时候都学过控制变量法,那么每次就应该只有一个变量存在,你才能理出条理出来。
这个变量是什么?
做这件事,和不做这件事,到底能不能有助于我,有助于我哪个方面,是提升了认知,还是学习到了新的方法框架,还是长了记性和教训,越具体越好。
记住,这是有且唯一重要的原点。
除此之外,不要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不要走入外部的评判框架,按耐住自己过分负责的心情,不要轻易走入别人的局,才能掌握自己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