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杭州萧山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芥菜的气息。对许多人来说,芥菜不仅是春季的味道,更是萧山的一张“乡愁名片”。在这个季节里,芥菜成为了无数家庭的一部分,成就了一道道传统美味,也见证了萧山农村的变迁和发展。
当春日阳光洒落,萧山益农九联村的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芥菜腌制时特有的味道,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温暖记忆的春天。无论是在院子里,阳台上,还是路边,随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竹匾和蒲草席上铺满了晾晒着的芥菜。这一传统的腌制工艺,已成为萧山春天不可或缺的风景。
80岁的付阿松大爷,是萧山本地芥菜腌制的“老手”。每年春天,都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这一天,付大爷又在自家门口忙碌着,机器轧着刚刚收割的新鲜芥菜,将其切割成整齐的菜段,准备下一步的腌制。付大爷一边操作,一边笑着说:“今年的芥菜收成不错,一亩地能收三四百斤,总共收了一千斤左右,每亩地的收益能有万把块钱。”
这块土地上的每一颗芥菜,都经历着付大爷精心的呵护与劳作。旁边那口年代久远的大缸,是付家必不可少的腌制工具,几十年来,依旧散发着岁月的味道。“腌芥菜讲究的是盐与菜的比例,切好菜段后,一层盐一层菜,揉搓之后压实,发酵个5到10天,腌制好后就能晒干做梅干菜。”对于付大爷来说,这不仅是一项生计,更是一份承载着家族记忆的传承。
芥菜的腌制方式有很多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梅干菜和笋干菜。梅干菜的制作过程讲究精准的手法和耐心的等待。洗净、晾晒、切段、加盐揉搓、压实发酵,最后晒干,这样做出来的梅干菜色泽深沉,味道浓郁。春天正是春笋的丰收时节,芥菜与春笋的组合,成了萧山地区不可或缺的美味。“把梅干菜和春笋切片后混合在一起,放点盐,再晒干,就是笋干菜了。”付大爷介绍,尽管今年的芥菜市场价格有所波动,但他依然笑着说:“往年芥菜卖5元一斤,今年收成好一点,现在4元一斤。”
与付大爷一样,村里的许多家庭也在春天里忙碌着晒芥菜。62岁的凌条娟阿姨便是其中的一位“大户”。她正在用耙子翻动晾晒中的芥菜,确保每一片菜叶都能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有风又有太阳的时候,要给芥菜翻个面,让它更好地晒干。”凌阿姨的母亲今年已85岁,而她从小时候起便和母亲一起腌制芥菜。那时,家里就已经开始种植芥菜,这成了她家世代相传的家务。
凌阿姨告诉记者,萧山的沙地土质咸里带碱,松软而滋润,非常适合芥菜的生长。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芥菜的腌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喜欢吃辣的村民,会在腌制过程中加入红辣椒,为传统味道增添一抹火辣的色彩。“我孙子最喜欢吃菜根,烧汤特别好喝。”凌阿姨笑着说,家里腌制的芥菜和菜根,不仅是家常美味,也是他们家族的传统。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芥菜的腌制业已经从传统的家庭作坊,逐渐转变为更大规模的产业。村里的一些芥菜收购商,已与本地的“益农四季”共富工坊合作,将村民们辛苦晒制的梅干菜和笋干菜进行收购,并加以加工。凌阿姨家的梅干菜,经过加工后,能卖到十多元一斤,而笋干菜则能卖到七八十元一斤。
走在萧山的田间地头,看着这些青翠的芥菜在阳光下晒干、风干,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生活的见证者,是老百姓坚守的传统与现代化交织的象征。每一片芥菜的背后,都是无数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与梦想。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味的佳肴,更是一份融入生活的情感连接。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么一件事,像这片芥菜一样,简单却饱含着深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