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东的家,像是小型电影博物馆。十几个相册摆满桌子,剧照、合影、定妆照,每一张都像时间机,带着他回到那些热血沸腾的片场。翻开一页,1998年的石老人海水浴场跃入眼帘。那会儿,他还是个群演新人,参与拍摄李连杰主演的《中华英雄》。照片里,海边风大,沙滩上临时搭建的油库道具冒着浓烟。刘亚东回忆,那场爆破戏拍得心惊肉跳,他站在李连杰身后,紧张得手心冒汗。可一喊“开机”,他立马进入状态,眼神坚定,像个真战士。正是这场戏,让他彻底爱上了表演,决定在这条路上闯一闯。
早年的青岛影视圈,条件简陋得像“毛坯房”。刘亚东参演的第一部戏是80年代的《家务清官》,那时候拍戏全靠胶片,导演喊“卡”后,所有人得像雕塑一样定住,连喘气都不敢大声。1998年,他又接了《上海滩之侠医传奇》的活儿,演个酒店经理,要跟吴启华、蔡少芬对戏。片场全是粤语交流,他懵懵懂懂,硬着头皮上。临开拍前,他灵机一动,提议台词后加个挤眼动作,吴启华听完哈哈一笑,当场拍板。这份机灵劲儿,让刘亚东在群演堆里冒了头,也让他明白,表演不只是站位和走场,更得有点“人味儿”。
说起拍戏的苦,刘亚东总是一笑而过,可背后的付出却不简单。拍《父母爱情》时,他在田横岛码头演渔民。大夏天,化妆师给他涂满防晒霜,晒得头皮一块块往下掉,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他咬牙坚持,拍完一场戏,晚上回去拿凉水冲胳膊,疼得直咧嘴。回忆起那段日子,他却说:“吃点苦算啥?能跟梅婷、蒋雯丽这些大演员同框,值了!”这份乐观,像青岛的海,宽阔又包容。
时间快进到2019年,刘亚东站在东方影都的摄影棚里,参与《疯狂的外星人》的拍摄。这次,他演了个坐轮椅的盲人,戴着墨镜,有好几个特写镜头。棚里搭的景逼真得像真街头,连路边摊的油烟味都模拟得一模一样。拍到一半,猴子演员突然跳到他身上,刘亚东愣是纹丝不动,稳得像老树根。旁边的黄渤看在眼里,临场加了句台词:“新娘子有眼光啊,看上亿万富翁了!”全场笑翻,刘亚东也憋着笑,怕毁了镜头。这份默契,让他感受到大片拍摄的魅力,也让他对青岛影视工业化的飞跃感慨万千。
要说最难忘的经历,还得数《封神》系列。整整18个月的拍摄周期,刘亚东四次进组,演了个文官。别看戏份不多,那身行头可不轻,头冠、腰带、长袍加起来快20斤,穿上像背座小山。每次站位,他都得调整呼吸,保持队形整齐,像个雕塑站在右列。片场灯光昏暗,蜡灯摇曳,他站在队列里,耳边是导演的指令和道具组的忙碌声。拍完后,片尾字幕滚动,8000多个名字里,有他的份儿。他指着屏幕说:“这不是封神榜,是我们这些幕后人的心血榜。”这话朴实,却让人眼眶一热。
刘亚东的从影路,就像青岛的海岸线,蜿蜒却坚定。从石老人的海边到八大关的老洋房,再到东方影都的数字棚,他演过民国老爷、暴发户、乞丐、反派,啥角色都敢接,啥苦都肯吃。拍《异人之下》时,导演乌尔善点名让他演掌门人,他站在片场,觉得自己像个老匠人,守着这门手艺,守着青岛的电影梦。据统计,青岛东方影都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已吸引超300部影视作品入驻,产值突破200亿元。刘亚东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感慨地说:“以前拍戏靠天吃饭,现在棚里啥都能造,青岛真是中国电影的宝地。”
五十多年的坚守,刘亚东从群演熬到大特约,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他至今保持着老习惯,每天晨练时背《演员自我修养》,手机里存着每部戏的定妆照,微信收藏夹全是电影工业化的视频。聊到《流浪地球3》在东方影都开机,他眼睛放光:“青岛这地儿,越来越有大片范儿了!我还得接着演,争取再跟大导演合作一把!”这股子热情,像夏天的海风,吹得人心里暖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