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秦始皇陵兵马俑。(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于 锋
彩色兵马俑为何会“褪色”?秦俑表面的指纹属于谁?绿脸将军俑又是谁?……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有着太多的谜题吸引人们去探索。日前,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萍研究员做客南京博物院的南博讲坛,为文博爱好者带来一场名为“彩绘兵马俑的今生与前世”的精彩讲座。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于1974年3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分布于秦陵一号、二号、三号陪葬坑等处,分为骑兵鞍马俑、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立射俑、跪射俑、跽坐俑、百戏俑、袖手俑等不同类型,迄今已经发现了7000多件。1994年,考古学家在秦陵二号坑内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兵马俑,从而对兵马俑的原貌有了新的认知。原来,这些秦始皇庞大的“地下兵团”,其本来面貌并非“灰头土脸”,而是鲜衣怒马、色彩斑斓。
讲座中,周萍还原了秦陵彩色兵马俑的制作过程。从本质上说,兵马俑是陶器,它取材于陕西本地的黏土。黏土选定后要过筛,加入一定比例的沙子,制成泥胚后静置一段时间,提高其黏度和黏性,工匠会使用工具对泥胎表面进行打磨。塑造兵马俑的过程,是从脚到头、分段制作。工匠先制作最下面的踏板、足履,然后堆塑腿部,接下来再用泥条盘绕,一圈圈向上筑造身体。兵马俑的手臂和头部单独塑造,通过预留的榫卯结构与躯干拼接。头部的制作分为采用模具和手工雕刻两种方法,但面目则由工匠雕刻,从而具有“千人千面”的效果。长期以来,秦俑在哪里烧制,始终是未解之谜。周萍介绍,考古学家在秦陵附近曾发现赵背户村窑场区、上焦村窑址等多处烧造砖瓦的窑场遗址,但无法确认这些窑址就是兵马俑的“诞生地”。也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烧制于咸阳,但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印证这一说法。
秦俑“出炉”后,接下来的工序是上色。周萍介绍,绝大部分秦俑通体都刷有生漆,一般要刷两到三遍,待生漆自然阴干后,再由工匠在上面进行彩绘。生漆,俗称“土漆”“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在古代,生漆的开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人们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奇怪的是,陶器刷上生漆,表面虽变得光滑,但生漆对彩绘颜料的黏着性并不好,不利于在上面涂抹颜色。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专家曾发现一件通体彩绘的残缺百戏俑,是目前发现的秦陵百戏俑中残存彩绘最好的一件。这件陶俑并没有涂抹生漆,但彩绘反而保留得非常好。因此,秦俑为何要涂上多层生漆,也是没有解开的谜团。
绝大多数兵马俑通体都有令人炫目的鲜艳彩绘,包括红色、蓝色、白色、绿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使用的都是天然矿物质作为颜料。其中,有一种被专家称为“中国紫”的紫色尤为珍贵。周萍介绍,这种“中国紫”在大自然中并不存在,而是秦国工匠使用人工合成硅酸铜钡成热获得的视觉效果,代表着秦人高超的技艺。那么,为何两千多年前“多巴胺”穿搭的秦俑,如今却只能拍出“黑白照片”的效果?很多导游向观众解释这一现象时经常这么说:秦俑刚出土时就是五颜六色的, 因为“重见天日”,一和空气接触,就迅速氧化“褪色”。对于这种说法,周萍给出了否定的评判,她表示,秦俑之所以会“失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制作工艺、埋藏环境、保存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周萍分析说,从环境因素上看,两千多年时间里,地下水的侵蚀、微生物的粉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作用都不利于秦俑彩绘的保存。秦俑刚出土就立刻暴露在空气中,湿度急剧变化,生漆层迅速失水,会造成彩绘层起翘脱落;从文物内因看,陶体结构松散,生漆层有机层严重老化,矿物颜料变色,颜料颗粒之间黏附力下降等原因,也加快了彩色兵马俑的“褪色”;从人为原因看,在秦陵建成后不久,一号兵马俑坑、马厩坑、百戏俑坑、二号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等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火灾,对秦俑产生严重破坏。关于这场大火,学界有“自然说”“葬仪说”“项羽军队焚毁说”等多种说法,不管起因为何,烈火对彩绘兵马俑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陪葬坑顶部的棚木被烧毁,俑坑垮塌,秦俑被横七竖八地压倒在地,更容易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中有害成分侵蚀。因此,大部分兵马俑其实在出土之前就已经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风雨,秦陵兵马俑早已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关于这些古代雕塑的巅峰之作,仍有很多细节并不为人熟知。其中“绿脸将军俑”更是奇特,它是目前发现秦俑中的唯一一个绿色面孔,独特的脸色包含怎样的具体含义,有待学者去进一步研究和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