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节体育课”后,广州有语文、数学老师“变身”体育老师
更新于:2025-03-24 11:43:55

  这个新学期,

  广州全市小学课间活动时间

  统一延长至15分钟,

  各区义务教育阶段

  30%以上学校率先试点

  “每天一节体育课”新机制。

  一名五年级的同学说,

  操场变得“生机勃勃”,

  充满了小伙伴们的欢笑声。

  此前不少家长关心,课间活动、体育课“加时加量”后,学校的课时、师资、场地等条件能否满足开展需求。新规落地逾一个月时间,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走访发现,多校正探索通过精细化管理、教师“跨界”教体育等举措,保障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扩容”,推动学生从教室走向操场,从课桌奔向绿茵场。

  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学生在课间活动

  学生自主绘制地面游戏

  提前打响上课铃助“收心”

  下课铃一响,海珠区客村小学的同学带着羽毛球拍、篮球向操场飞奔而去,低年级的同学则在空地上一起跳方格、玩地绘游戏、跳绳。体育老师几乎“全员出动”,在一旁看管纪律,保障安全。学校还在操场多处放置了篮球、飞盘、羽毛球拍、手球等器材,供同学们自行取用。

  “15分钟里,我会下楼去运动,休息眼睛看一下远方。”客村小学的学生纷纷分享道,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上洗手间、喝水,同伴还会拉着他们下楼活动。

  海珠区客村小学学生在课间15分钟玩飞盘

  在东风东路小学锦城校区,高年级的同学在地面自主绘制图案,“太空萝卜蹲”“古诗填空”“找规律”等特色游戏火热开展。该校东风广场校区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校园里则有不少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健康卫生教育等内容的地绘游戏。据介绍,上学期,该校学生提出希望“增设游戏地绘,丰富课间活动”。因此学校在寒假就兑现承诺,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增设地绘游戏,成为课间“打卡点”。

  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地上自主绘出游戏图案

  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地上自主绘出游戏图案

  在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同学们有着“3+10+2”的课间活动。15分钟里,前3分钟,学生在教室里边唱边做韵律操,进行热身。中间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或游戏,走出教室分组活动。最后的2分钟,学生开始“收心”,喝水、去洗手间、调整状态。与此同时,老师也有更多时间放松调整,准备下一节课。

  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同学们在玩旱地冰壶

  此外,学校还鼓励师生一起参与到课间活动中。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师们会在同学们玩游戏时,给他们加油;学生跳绳时,老师会来摇绳子。“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能看到开心和欢乐。”东荟花园小学老师告诉记者,课间延长后,学生有更多时间放松,上课状态也比以前更好了。

  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老师参与到同学们的课间活动中

  语文、数学老师跨学科教体育

  依据广州市教育局要求,本学期,各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比例应不少于30%。东风东路小学、客村小学、东荟花园小学均申报成为越秀、海珠、黄埔区内“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试点校。此前最受市民关注的是,课间延长、体育课增加,学校如何满足师资、课时、场地等硬性条件?记者发现,受访学校均因地制宜,结合校情进行了探索。

  师资方面,不少学校正尝试让其他科任教师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以补充教师数量。例如,客村小学结合该校此前组织“体育大课”的经验,开展“一带多”大课堂,即多个班上体育课时,仅需一名体育老师作为“总指挥”,带领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运动。其他非体育专业教师负责现场辅助与纪律维持,解决师资暂时不足的问题。

  东风东路小学的同学们也迎来了特别的“体育老师”。

  “一开始让语文老师上体育课,我有点意外。后来,我从学校体育嘉年华活动获得启发,非专业老师上体育活动课,侧重点可以放在‘活动’上——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陪孩子们一起玩,在各种游戏中锻炼身体。”该校语文老师王洁华介绍,她注重鼓励学生参与群体性的互动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还设计了融合学科特色的体育游戏。例如,在跑步竞赛中融入语文知识竞答,这类要求“文武双全”的挑战大受学生欢迎。该校两名二年级的同学介绍,语文老师的体育课上有许多游戏器材,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去玩。

  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吴海华介绍,跨学科执教老师的课堂以感统训练和游戏为主。该校组织体育科组提供视频指引和专业讲解,帮助跨学科任教的老师清晰掌握体育课的上课流程、组织方法、安全保障要点和应急处理方法,以及适合各年级的趣味体育活动设计和跨学科教学策略。

  这一尝试让老师们获得了启发。“在体育课动起来后,我发现有很多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很多跨学科教学的灵感,实践效果也很好。现在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活动课,孩子们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师生感情更好了。”王洁华说。

  从校本课程中抽出课时

  精细化划分场地

  增加体育课、课间增加5分钟,随之而来的是课时加减、场地分配的问题,受访学校均进行了不同探索。为了满足各年级体育课开展的课时需求,部分学校尝试从校本课程、学科整合课程等学校可自主调配的课时中抽出时间。

  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学生在课间玩丢手绢游戏

  客村小学学生的中午及下午放学时间各延后了5分钟。对此几名受访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受到太多影响。据悉,该校超九成学生在校内用午餐、午休,仅有小部分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中午回家休息。

  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过程中,场地有限是不少中心城区学校遇到的共性问题。体育是客村小学的传统特色,该校场地相对充裕,能满足多班上课需求。同一节课中,客村小学最多有六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东风东路小学则要求不超过七个班。

  由于有一个校区在改扩建,东风东路小学全校学生目前安排在三个校区学习,生均运动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学校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有的场地适合进行轻运动量的游戏,有的则适合进行大规模练习。”学校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加强管理,让老师明确各场地的使用情况。

  针对后续优化举措,不少受访学校介绍,试点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在有限的课时、场地、师资条件下寻找平衡。在下一学期全面铺开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前,学校期待上级部门收集本学期各试点校的成功经验,出台有关细则,指导各所中小学更好地开展课程。

  学生在校的体育运动时间

  已超过2个小时

  对于课间活动时间延长会否影响学生上课状态这一问题,一年级学生吴同学的家长认为,锻炼和学习两者相互促进,并不冲突。因此,她十分支持增加课间活动时间、体育课数量。课时调整后,孩子在校作息时间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正常学习节奏。“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我希望孩子多运动,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塑造品质。激发身体活力有助于赋能他们在课堂的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课间活动时间增加,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调节精力,达到在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平衡。”

  “体育活动是同学们的成长加油站。”东荟花园小学校长李晓宇算了一笔“账”,如今学生每天早上回校有30分钟早操和体育活动时间,加上每个课间的15分钟和体育课,即使不算上每天下午课后的活动时间,学生在校的体育运动时间已超过2个小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谢泽楷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林欣潼、谢泽楷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