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藏区支教的真实写照,感动无数观众的背后故事!
更新于:2025-03-24 11:44:41

电影《援藏日记》在今年3月20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影片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过度煽情的情节,但它凭借着真切的情感和细腻的镜头语言,打动了不少观众。导演陈中阳和两位主演范家其、王海祥在近日的专访中,讲述了影片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在藏区拍摄的点点滴滴。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援藏的电影,它更是关于成长、关于改变、关于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

《援藏日记》这部电影并非单纯的励志故事,而是从一个普通大学生韩松支教的经历入手,讲述了他如何克服高原反应、环境适应困难、甚至盗猎者威胁等困境,最终与藏族学生建立深厚的情谊,并且决定留下来与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同为改变当地孩子的命运努力。

影片的创作背景并不复杂,但它的深度却令人意外。导演陈中阳表示,《援藏日记》是为了纪念援藏30周年而拍摄的。他特别选择了教育这个切入点,因为他认为教育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更能为孩子们带去希望。而支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以及教育对生活的改变,才是这部电影最想传达的核心。

《援藏日记》中的主人公韩松并不是什么“完美英雄”。最初,他也许只是怀着一些单纯的理想主义去支教,但随着与藏族孩子们的接触,他逐渐发觉,支教不仅仅是给与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成长。正如导演所说,韩松从一开始的“外来者”,逐步找到了与藏区、与学生们真正相处的方式,最终让自己融入了这片土地。

范家其在影片中饰演韩松,谈到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时,他用了“阶梯式成长”来形容。从开拍的前几天,他一直在摸索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面对导演的严厉要求,他心里压力很大,甚至曾在片场发泄情绪,用“乌儿朵”——一种驱狼的投石器,去宣泄自己的不安,结果不小心砸中了导演的车窗。然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却反而帮助范家其找到了角色的突破口,真正理解了韩松的内心世界:“我忽然明白,韩松和我一样,都是在陌生的环境里摸索前行,只有摔倒、撞墙,才能突破自己。”

而王海祥饰演的格桑朗措,则是一个藏族教师的缩影,这个角色的原型来自一位曾与盗猎者搏斗并为此献身的小学校长。王海祥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个角色,特意向当地藏族孩子们学习语言、歌曲和舞蹈,最终,他不再被视作外来者,而是被当地人当作“自己人”。他所饰演的格桑朗措,虽然没有直接展现其牺牲事迹,但他的无私精神和坚守信念,传递出了藏区教师们的伟大与无畏。

为了更真实地展现援藏支教的生活,导演陈中阳带领剧组深入藏区进行实地考察。从甘南到甘孜,从黄南到西藏,他们走遍了多个藏区,为影片收集真实的素材。陈中阳透露,剧本中的许多情节,在拍摄过程中被完全推翻。“我们发现,援藏的故事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奉献’与‘付出’,更是一种深刻的人际交往和心灵碰撞。”于是,电影中的每一幕,几乎都充满了藏区特有的情感气息。

例如,影片中的一幕,藏民为援藏教师搭建简陋的厕所,场景虽然简单,却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与纯朴。在高原艰苦的拍摄环境中,剧组经历了极端天气的挑战——烈日、狂风、暴雨、冰雹,常常在同一天内交替出现。拍摄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影片的创作,反而让每一位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更加珍惜每一次能够拍摄的机会。范家其和王海祥回忆,在高原拍摄的日子里,他们不仅要应对严酷的自然条件,还要时刻保持对角色的专注与投入,这种经历让他们感受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电影中,还有一场特别感人的戏,藏族学生僧格之死的情节。剧组挑选了700多个藏族孩子,最终确定了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出演影片中的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孩子们的哭泣并非出于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陈中阳表示,这种真情实感,最终成为电影最珍贵的底色。而这些孩子们带来的情感张力,也使得影片更具感染力。

《援藏日记》虽然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影视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援藏支教的艰辛与美好,更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人物的坚守与奉献。正如影片所展现的那样,教育的力量是无形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个地区的未来。每一个普通的援藏教师,都可能成为当地孩子们一生的指路明灯,而这些“灯火”汇聚起来,便成就了藏区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