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这东西,可甜可咸
你们呀,不许黑人家咸党!
这年头的网红青团,一个比一个奇(an)葩(hei)。
你看,这颗小龙虾青团,一嘴下去是腥的,我yue……酸菜鱼青团,满满的酸辣味,与青团产生了完美的灵魂互斥……螺蛳粉青团,你想想酸笋那味道,一上蒸笼,邻居都来骂人了;西红柿鸡蛋青团,这又不是饺子!听起来就很可怕啊!
如今艾草多为人工种植,也算另类体力活。
上图:艾叶采集;下图:艾草收割
图 / 视觉中国
艾叶做青团,还有两大流派。有些人喜欢嫩滑口感,艾叶榨汁后要仔细过滤,青团便是光滑铮亮的深绿色;有些人认为艾叶要搭配艾草,切碎熬制粗过滤,让碎叶与糯米粉融合,青团便布满了青草的星星点点,呈现颗粒感十足的墨绿色。
艾叶青团,通常颜色更深、奇香逼人,
做法越是传统,这颜色和气味就越重,
爱的人趋之若鹜,怕的人早就跑掉了。
图 / 视觉中国
无论哪种做法,艾叶极为特殊的香气,都会占据整颗青团;若放得狠了些,还会有“满满中药味”。这时候,甜味是镇不住场子的;只有上更香更浓的咸馅儿,才能让青团更美味。正所谓用魔法打败魔法,两种香气一碰撞,那就是春天的气息啊。
咸青团的香气法宝,是我们熟悉的猪油。馅料里有了它,上笼一蒸就是满屋香,搭配艾叶更是妙不可言。不少南方人认为,艾叶做青团,咸味的更好吃,猪油就是美味密码。
艾叶糯米为皮,咸鲜馅加点猪油,
这就是春天专属的气味协奏曲。
图 / 视觉中国
做艾叶青团,浙江人爱用荠菜鲜肉,没错就是咸汤圆同款;苏南、沪上的阿姨们,偏爱马兰头,一口下去全是青绿;闽台一带,人们爱用煸炒增香的萝卜干碎,也叫“菜脯米”;徽州地区,青团里少不了咸肉、笋干、豆干,一出蒸笼就香气盎然,满满的山岚气息,吃得人都要飘起来。
安徽黄山一带的“清明饺”,没错它也是青团,
鲜味十足的香干笋肉咸,吃一口就忘不了,
图 / 视觉中国
所以啊,吃青团这件事,南方人是很认真的;小小一颗青团,不仅包着他们的春季时令,更容纳着他们的饮食巧思,默默地融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当然,青团无论甜咸,自有它的妙处。至于什么螺蛳粉馅,让它独自美丽不好吗?
你以为青团只有圆的吗?
其实,青团界的甜咸之战,正如端午粽子和中秋月饼一样,从古代就开始了。
甜咸之战,背后都是吃货们的爱。
图为潮汕鼠壳粿,可甜可咸。
图 / 视觉中国
青团的起源,一说源自周代的寒食节,为冬至后的第105日,约为清明节前的1、2天;寒食节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最受欢迎的是青精饭——以乌饭叶汁将米饭染色、可冷食,演化至今便是江南常见的乌米饭。
在悠久的历史中,青团演化出了各种形态。
图为浙江临安清明饺。
图 / 视觉中国
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多了扫墓、踏青等风俗,青精饭也演化成青白团子,便于人们携带、供奉先祖。为了区分口味,人们通常以青团子为咸、白团子为甜,也是在这时,埋下了未来青团的甜咸兼备。
青白团子的搭配,如今也能在江南找到。
图 / 视觉中国
明清时期,寒食习俗式微,但青白团子保留了下来,并演化成全青绿的“清明果”,正式成为清明时令美味;再往后,人们就以“青团”统称之,只有咬一口,才知道里头包裹着怎样的美好滋味(也有可能很暗黑……)。
白团,白白胖胖、光光滑滑的,
其实就是没加青草汁的“青团”。
图 / 视觉中国
也正因历史悠久,青团的面孔多种多样,绝不只是绿绿的小圆胖子。
比如,江浙沪一带不仅有青团,还有古老的白团——区别在于加不加青草汁。白团没有时令包袱,如今也有甜咸之分。甜党以豆沙、芝麻为主,咸党就是春笋肉丁、荠菜鲜肉、香干马兰头等。
江西清明粑,咸青团中的另类,
因为内馅真的放辣椒!
图 / 视觉中国
沿长江一路上行,到江西一带,“青团”改叫清明粑,直接做成饺子形,豆芽、粉丝、香菇都能往里放,更少不了辣椒;再往西南去,就是云贵川桂都爱的艾叶粑,甜咸皆有,最地道的吃法是油煎;赣湘闽粤的客家地区,“青团”叫艾粄,馅料通常是萝卜丝,也有不放馅料的“纯艾粄”,切得方方正正的,嚼的是艾叶香,佐茶最地道。
客家红糖艾粄表示,想不到吧,
青团也可以是没馅儿的!
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汀寂
无论青团的名字、面孔和馅料有多少不同,它们都是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域的表达,背后是一方风土所滋养的人文,与他们延续至今的传统。青团啊,本是同根生,如今安能辨我是咸甜?
你的家乡,还有什么特别的青团?欢迎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