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对床长相忆
更新于:2025-03-24 11:46:38

本文转自:眉山日报

夜雨对床长相忆

“苏辙的河南”行吟系列随笔之七

□四川成都 夏钦

“夜雨对床”,是苏辙与兄长苏轼的心灵之约。

这一约定,在聚少散多的仕宦生涯中很少实现。但郏县,作为他们的长眠之地,却在有意或无意间,帮他们实现了生前的愿望。

“夜雨对床”的约定,始于苏辙兄弟在怀远驿备战制科考试时。一天晚上,兄弟二人正在挑灯夜战,读到唐朝诗人韦应物的“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一阵凉风吹来,小时候得过肺病、身体孱弱的苏辙不由一阵剧烈的咳嗽。兄长苏轼提醒弟弟苏辙加衣的同时,不由感慨,以后步入仕途实现了政治理想后,不要贪恋高位,要及时退隐林泉,晚年生活要像闲云野鹤一般云淡风轻。

也是在兄弟俩的第一次分离中,苏轼第一次在诗句中提到了两兄弟毕生的追求和向往——“夜雨对床”: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事听萧瑟。从嘉祐六年(1061年)兄弟俩初次分手,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去世,其间达40年的岁月中,“夜雨对床”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苏辙兄弟的心中,成为他们在人生沉浮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灵之约,甚至变成了向往的目标和终生不渝的追求。有人做过大数据统计,苏辙兄弟一生有过13次大的分离,在诗词唱和中,共提到过16次“夜雨对床”。

但苏辙兄弟听上去很浪漫的“夜雨对床”约定,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敢去实现,尤其是随着苏轼北归病逝于常州,就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苏轼魂归中原,归葬于郏县,是一个艰难而必须直面的选择。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九月,在颍昌府城西大庄店(今河南建安区)居住的苏辙,得知其兄病故的消息。“兄轼已没,遗言葬汝”,苏辙即派次子苏适携《遣适归祭东茔文》回蜀,在苏洵墓前祭告——其父生前已在祖茔为轼、辙选定了墓地。又派三子苏远,携其《祭亡兄端明文》,去常州祭奠亡兄,协助料理丧事。

崇宁元年(1102年)初,苏迈、苏迨、苏过护送苏轼的灵柩从常州舣舟亭上船,经润州(今江苏镇江)、扬州、楚州(今江苏淮安),过淮水,入汴水,沿泗州(今安徽泗县)、宿州、南京(今河南商丘),入惠民河(汴梁至颍昌段)出颍昌,走旱路,沿许洛古道,移往郏县墓地安葬。

苏迈兄弟三人护其父苏轼灵柩途经京城汴梁时,遵其遗嘱,苏迈赴京城汴梁,迁其继母王闰之坟,赴郏县与其父苏轼同穴安葬。四月二十三日,王闰之灵柩到达颍昌,苏辙率家人路祭,并作《再祭亡嫂王氏文》,祭文曰:“茔兆东南,精舍在焉,有佛有僧,往寓其堂,以待兄至。”五月初一,苏轼灵枢由迨、过护送到颍昌,苏辙率家人致祭,作《再祭亡兄端明文》。闰六月二十日,苏轼与王闰之灵柩在弟弟苏辙的主持下,葬于郏县墓地。

归葬于今天隶属于平顶山市的郏县,冥冥中都有一种天意。曾经,三苏与平顶山市,有过三次交集:第一次来平顶山,是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二人,从四川眉州到河南开封赶考;第二次是母亲程夫人去世,苏辙兄弟回家守孝丁忧,路过平顶山;第三次是苏辙在汝州做知州,被贬英州的苏轼,途经汝州时,专程前来看望弟弟,并写下诗作《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表达了兄弟情深意笃。

而兄弟俩在游历当地的山水时,赞美郏县的山似家乡峨眉山,为之命名“小峨眉”,并约定兄弟俩死后皆葬于此。”被苏辙兄弟称为“小峨眉”的山,当地人称为中顶莲花山,属嵩山的余脉。

后来,苏辙将苏轼归葬于汝州郏县钧台乡上瑞里小峨眉山(今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寺村),既满足了兄长的遗愿,又与自己置的田产近在咫尺。

在郏县,苏辙选了两块地,一块是自家原来已置,一处是尚需花十缗钱另买。自家原有的那块,原本是给苏辙之子苏远之妻黄氏安排的墓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自感来日无多的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信表示:“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苏远妻)能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丧事,千万莫循俗也。”同年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第二年就归葬于郏县苏辙家的田地里。

苏轼去世11年后(1112年,徽宗政和二年),自号“颍滨遗老”的苏辙卒于颍昌,与苏轼葬于一处,伴兄长眠,史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此前已葬于四川眉州故里。238年后,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冬,郏县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感“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地之间。

自此,“二苏坟”始为“三苏坟”。

自此,这里成为颍川苏氏的家族墓园。

一个生命降临到人世间,是没有任何选择可能的。但一个生命走向终极,其终极关怀之所,却是有选择可能的。

三苏园位于郏县城西23公里小峨眉山下,占地680亩,主要由三苏纪念馆、广庆寺、东坡碑林、东坡艺苑、东坡湖、三苏坟、三苏祠、苏氏先贤祠、苏轼中年布衣塑像等多个部分组成。

三苏园朴素静谧,视野开阔,高大的松柏挺拔高耸,直插云端,凌冬不凋,成片成林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竹林掩映的东坡碑林幽静壮观,诗意盎然。整个墓园呈纵长形,从景区入口走出约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三苏纪念馆,门前是古铜色的三苏父子雕像,手握书卷的苏洵坐在正中,在向两个气宇轩昂的儿子传道授业解惑,这写意的雕像,与我多年来在眉山三苏雕像广场看到的高大巍峨的三苏父子雕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纪念馆主要由苏洵展厅、苏轼展厅、苏辙展厅、苏轼哲学思想展厅等11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三苏父子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为官政绩、深邃的哲学思想、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纪念馆后是长长的神道,在途中可看到高大的苏轼中年布衣像,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艺细腻,形态逼真。神道尽头是园中园三苏墓园,也是三苏园的核心组成部分。陵园门口两旁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依次排列,一声不吭地侍列在神道两侧,像一个简洁严整的仪仗。入口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门楼,上面悬挂的“三苏坟”匾额,乃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手迹。门楼两侧有一副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道出了后人对三苏千秋不减的崇敬。入得园门,迎面是书有“青山玉瘗”字样的石坊,据说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郏县学者王尚絅所立,左右有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苏轼在开封蹲130天大狱时写给苏辙《狱中寄子由》诗中的两句。实际上,更感人的是接下来的两句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这两个被宋史称为“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的兄弟,最终长眠于此“夜雨对床”,还真是“世世为兄弟”了。

作为一名从三苏家乡赶来的拜谒者,除了满怀敬意弯下身来,在他们的坟冢前三鞠躬,虔诚地点上香烛以表达我的景仰之情外,就是陷入无尽的沉思。粗壮繁茂的苍柏之上,知了声声入耳,视线穿过树的缝隙仰望着天空,想不出任何能表达内心情感的词句,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也许,此时此刻,静默与祈祷,就是对先贤三苏最好的表达哀思的方式。

三苏坟茔四周,已经踩出了一圈结实光亮的小路,这是万千仰慕他们的人,经年累月从四面八方追随而来的足迹。香炉里香烟袅袅,祭台前摆满了祭祀的鲜花,包装纸上,写着各种诗情画意的思念之语。无疑,三苏的肉身,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但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活在后人的念想中,永恒不朽的,是他们绵延不断的文化生命。

静默地站在墓园内仰望苍穹,你却差点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天空,参天古柏古老、浓密的生长着,俨然像一块原始森林,这些古柏的寿命,有的据说比这片坟地的历史还要悠久。但它们不像苏辙兄弟老家四川的翠云廊高耸云霄,或者其他别处的古柏昂首挺胸朝天生长,却灵魂附体一般,齐刷刷地倾向一个方向。置身其中,你会感到,天空是倾斜的,阳光也是倾斜的,但你的内心却是震撼的。如果你再有点地理方位知识,你会辨识到,它们倾斜的是西南方向。如果沿着那个倾斜的方向一直往西南走,一直马不停蹄地走,兴许会走到遥远的川西平原,走到三苏的老家眉山。

郏县多西北风,柏树顺风应向东南倾斜,但三苏坟内的588棵柏树树干均向西南方向倾斜。当地人将此神奇的现象,与三苏故里四川眉山位于河南郏县之西南方向联系起来,进而体悟苏辙兄弟遥望家乡的心境,称之为“思乡柏”。这个自然界的千古悬念,正好呼应着三苏思念故土的隐喻。

虽然生前未能实现“夜雨对床”之梦,但死后兄弟同归一处,聊可欣慰。苏坟的柏树林,犹如夜雨沙沙,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夜雨对床”吧。“苏园听雨”,曾是古代郏县十景之一。相传是因陵园内古柏成林,每当夜深人静、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下雨之声。

据记载,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并虔诚留宿,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便开门欲观雨景。但打开大门看时,但见月明如昼,遂填词记录斯时的心情:“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

那风声,那雨声,难道不正是苏辙兄弟“夜雨对床”的低语之声么!

(夏钦:眉山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主任。)

墨香伴书香
墨香伴书香
2025-04-21 03:45:25
薛河的花海
薛河的花海
2025-03-24 1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