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温州首场手帐文化市集启幕
“手帐文化”或可催生“手帐制造”新赛道
温州首场大型手帐文化市集“纸间艺术馆”。阙怡嘉 摄
实习生 阙怡嘉
长桌上堆满色彩斑斓的胶带,按色系整齐排列的便签纸在日光灯下泛着柔光,剪刀裁纸的咔嚓声与摊主的吆喝声交织……日前,由“星星集”与“魔都手帐集市”两个单位联合主办的温州首场大型手帐文化市集“纸间艺术馆”,在温州滨江万象城一楼中庭正式开市。10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原创社团、个人作者前来参加,集市包含温州特色的文创产品、主题画作、本地文具品牌。这场以“纸墨”为载体的城市文化盛宴,不仅填补了温州手帐市场的空白,更打开了Z世代消费市场的一扇窗口。
这批年轻人以手帐为新的社交语言
手帐,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用于记事的本子,主要记录日常生活、工作、情感等。但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记事本,通过绘画、拼贴等各种形式辅佐文字来进行表达与创作,极具个性化和艺术性。
上午,市集刚开市,现场就已人潮涌动。温州大学大一学生小吴踮脚张望着一家手作纸品摊位,她的帆布包里塞着半旧的A6手帐本,内页露出奶茶杯套改造的收纳袋、用电影票根拼贴的周计划表。“很多人觉得手帐是‘烧钱’的爱好,但对我来说,它是把琐碎日常变成艺术品的魔法。”她向记者展示刚购入的四季便签,特殊的珠光材质纸透着微微的细闪,“就像把生活里的收据、车票、落叶夹进本子,时间久了,它们会自己‘生长’出故事。”
将日常琐碎转化为美学实践行为,正在年轻人中形成新社交语言。集市现场除了展示、销售外,还设置了互换交流区,爱好者可以将自己闲置的手帐文创产品、自制的拼贴小物、手绘的小卡等打包后放入指定位置,同时从中选择一份带走。“当算法推荐统治线上消费,年轻人反而渴望这种‘慢交互’:触碰纸张纹理、感知手作温度,甚至因一段创作故事与陌生人产生联结。”扎根于温州7年的本土原创社团PaperRoom纸屋主理人黄千禾认为,手帐集市的举办对于手帐文化的普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不是玩物丧志的小众消费,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社会节奏飞快的当下,不忘纸笔记录的充实与意义。”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见温州、了解温州、爱上温州。
手帐或可成为温州印包产业新赛道
“温州不仅有商业基因,也有文艺土壤。”星星集主理人潘海伦是一位深耕文创行业多年的温州人,据其介绍,现在年轻人更愿为“情绪价值”付费——他们可能花一小时挑选一枚心仪的火漆印章,沉浸于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继而顺便喝杯奶茶、吃顿晚餐,这种“沉浸式”消费链或许是新商业的逻辑。此次市集招商阶段,大量“蛰伏”已久的温州本土创作者浮出水面,许多店主说一直在等有一天温州能开手帐集市。经统计,此次市集,本地创作者占比高达30%,其中有很多几乎没在线下见过的温州店主、特地回乡的温州作者,包括厂家、大IP文创等。尽管未设“本土专区”,但不少摊主自发推出现场签绘、温州城市印章、温州方言互动等彩蛋。“我们想先以免门票的方式降低参与门槛,让文化破圈,未来再引入温州非遗等深度内容。此次市集也吸引了台州、福建等周边城市的爱好者前来参与。”潘海伦说。
相比于早些年日韩文创产品在国内市场受到追捧,近年来国产文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备受青睐。“国内许多优秀的制造业呈现出的产品效果并不比国外的差”,牵线主办方与温州工厂合作印发超6000份赞助明信片的“Can可以”文创主理人李琳解释道,“温州龙港的制造业就非常发达,并且有很多工厂很灵活,愿意接定制量不高的文创社团订单,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助力。小的亚克力挂件、PVC的本册以及温州工厂的核心产品纸本类都能在温州找到相应的工厂,而且很多工厂技术十分成熟。”
作为制造业重镇,温州在这场文创狂欢中展现出独特的产业张力。潘海伦表示:“从皮革烫金到特种纸印刷,温州的供应链优势可能催生‘手帐制造’新赛道,此次前来也是想挖掘一下温州本土的优秀工厂推荐给店主们。”同时,此次集市期间招募了许多兼职,提供了较多灵活的就业岗位。近几年中,手帐行业也有诸多插画艺术的元素融入,此次市集更长远的意义是激发年轻人在文化、原创领域的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