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发布的有关于全红婵的动态不由得让人注意到她的身高。
许多人对于她身高的变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全红婵与前奥运冠军何姿的一张合照中,照片中她的身高似乎比何姿高。
特别是网上流传她的身高已超过1米6,不过好像只是由于拍摄角度的误差所产生的错觉。
之前她还一直有着“要长到1米80”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高确实也是有所拔条。
网友们也是因为婵宝的身高操碎了心,既希望她能够如愿长高,又害怕她长高以后发育关会影响成绩。
全红婵与陈若琳一同出镜时,她在视频中调皮地走在教练后面。
虽然略显松懈,甚至微微弓着背,大家仍然可以明显看出全红婵的身高确实比东京奥运会时略有增加。
东京时候的合照
她与教练互动时,故意从背后探出头来的模样也显得十分可爱。
这种轻松自然的状态让她看起来更加真实和亲切。
每个人都在期待她如何跨越成长的关卡,继续在跳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与东京奥运会时的一鸣惊人不同,巴黎奥运会的全红婵就发现自己的身高变高了,体重也变重了。
运动员不再像过去那样灵活轻盈,这一阶段,被她们称为“发育关”,也是他们最为畏惧的一道难关。
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全红婵的潜力无疑将得到更好的释放,未来在跳水赛场上也许能稳坐一席之地。
张家齐就被这样的困境所难倒了。
作为曾经的跳水天才,她未能及时适应身体发育带来的变化,这次才失去了参加巴黎奥运会的机会。
但实际上,张家齐的训练极为严格和高强度,她几乎每天都在与自己的极限作斗争。
早晨七点多,她吃完早餐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训练。
若一次做得不够好,她就得重新开始,直到动作完全符合要求。
每天的训练时间超过10小时,几乎没有休息的空间。
即便如此,张家齐依旧没能成功挺过发育关,最终未能如愿参加巴黎奥运会。
与张家齐的遗憾相比,陈芋汐的幸运则显得格外突出。
她顺利度过了发育的关卡,继续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跳水界的佼佼者。
张家齐的退赛和陈芋汐的持续成功,对于全红婵来说也是前人的经验了。
要想度过发育关,她也要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像张家齐那样不断投入训练,尽力不让自己跌出顶级行列。
然而,发育带来的变化对她的影响也不小。
她自己也坦言,随着身体的变化,动作变得越来越沉重,再也找不回曾经的轻盈感觉。
身体逐渐变得更加厚重,体重增加,导致跳水时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原本依靠轻巧迅速的跳跃完成的动作,现在需要更强的爆发力和力量才能支撑。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她每天都要投入极高强度的训练,尤其是高难度动作“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
陈若琳在采访中也说,每天的训练几乎成了全红婵和她两人共同的“折磨”,充满了艰辛和压力。
曾经的陈若琳,为了顺利度过发育关,也经历了严苛的训练和节食。
常常因为饥饿而彻夜难眠,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最终克服了这一难关,成为十米跳台的世界冠军。
而全红婵也在她的帮助之下,成功克服了那一阶段的困难,拿到了巴黎奥运会的金牌。
身高和体重对运动员的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像跳水这样的高难度项目中。
身高的增加,意味着在空中翻腾时翻腾半径的扩大。
举个例子,像207B这种屈体翻腾动作,身高较大的运动员往往会觉得更费力。
因为在翻腾过程中,身体的转动范围增大了,需要更大的爆发力来控制动作的流畅性。
虽然身高对跳水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身高越小越好。
体态修长的运动员通常能在空中展现出更优雅的视觉效果,动作更为舒展,符合跳水的美学要求。
另一方面,体重过大则会影响翻腾速度。
参考资料:光明网——央视知名主持人董倩谈采访全红婵:她是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的孩子
跳水的动作需要快速完成,而较重的身体会在空中翻腾时速度减缓,导致动作难度增加。
这也并不意味着体重越轻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跳水中的起跳高度非常关键,体重过轻的运动员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起跳动力,进而影响跳水动作的完成质量。
一般来说,男子跳水运动员的身高黄金范围在165到170厘米之间,体重则大约在60公斤上下。
女性运动员的要求则会因发育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跳板和跳台的要求也不相同,身材的差异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所变化。
随着跳水项目的不断发展,评判标准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打分体系和动作要求。
每个选手的身体条件和力量水平会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以适应这一领域的专业需求。
尤其对于像全红婵这样的天才选手来说,身体条件和力量的成熟度需要随着比赛的历练逐步调整和完善。
目前,全红婵就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
她已经在跳水赛场上表现出色,但她的发育还未完全结束,面临一定的挑战。
14岁时,她已经展示了非凡的天赋,那时的她显得有些孩子气。
17岁,她的身体逐渐变得成熟,接近普通选手在15至16岁时的身高和体型。
真正的关键还在于2028年的奥运会,这也是大家所操心的点。
不过随着全妹年龄的增长,她的心态和思想也成熟了。
外界给予她称赞和荣誉,她其实是有着自己清晰的认知的,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她在面对记者询问时表示,自己并不害怕失去金牌。
因为她知道,不论是她还是陈芋汐最终获得金牌,都是为了国家的荣誉。
在她的心里,金牌属于国家,而不仅仅是属于她个人。
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体现了跳水队对她的培养和教育的成功,也让她在比赛中能够更加冷静,减少心理压力。
这种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冷静客观的认知,能够让她在比赛中保持平和心态,也为她未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信这种精神会帮助她在未来的跳水事业中走得更远,成为真正的传奇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