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在这里“与心灵握手”
■陈剑萍
春天来了
大树小树开始发芽
幸好它们不笑
要不然
白天晚上吵死了
黄永玉先生的小诗《春》,一个“吵”字,叫醒了春天。此时,中国现代文学馆庭院中的玉兰树上,毛茸茸的花苞像吹足了气,含笑。春天,悄悄地来了。
一
回想2022年3月,《黄永玉诗和插画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展览中有一幅画:一本厚厚的被翻开的大书,旁边一副眼镜,镜腿间一只玻璃杯,画作的右上方题句“你是谁?献给巴金先生”。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今天的熊猫?还是十几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你永远在弯腰耕耘而不是弯腰乞食,你是沉默忍受煎熬的‘拉(奥)孔’从不叫出声音,谁都认识你是‘巴金’,你大声喊出:‘我是人!’”
黄永玉在诗中形象地用国宝大熊猫、珍稀的恐龙化石来赞美巴金,但他不会把一个崇尚真善美的文学大家崇拜地奉为“神”,他替巴金喊出了“我是人!”
那天开幕式后,黄永玉先生的亲人推着轮椅上的他,从文学馆的坡道上缓缓而行。他用手指着正门西侧鲁迅先生的雕像,与身边人交谈着。
这尊鲁迅先生的雕像,是著名雕塑家熊秉明80岁高龄时用钢板雕焊的。伫立像前,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年,杨振宁先生观看后思索良久,突然说道:“我感到惊心动魄。”可以说,这是一座永恒的丰碑。鲁迅先生喜爱木刻,“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以其无限的浪漫与盎然诗意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1956年,他满怀深情创作的木刻画《鲁迅和木刻青年》面世。黄永玉的《见笑集》序言中有言:“心在树上,你摘就是!”这天开幕式观展后,我写了《诗与插画在唱歌》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官网上。观展读人,黄永玉先生,一个多么真情和洒脱的人!
二
中国现代文学馆有常设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展》。步入展厅“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民主主义文学”版块,在老舍先生的展板前驻足,《四世同堂》手稿第一页映入眼帘。看着粗糙发黄的稿纸,我遥想当年老舍在重庆北碚创作时的情景。战时后方纸张紧张,老舍用的是四川土纸,一杵一个窟窿,不能用钢笔而只能用毛笔。于是,他一边研墨,一边思考。稿纸每页20行,竖写,每页400字左右,字迹工整清晰,涂改极少。小说以北平一条小胡同为舞台,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回顾整个写作过程,老舍感叹:“这简直不是在写东西,而是在玩命。”
2019年6月1日,“老舍代表作《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在馆里开展,观者如云。2002年,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也是入选文献中唯一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手稿。
今天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依然能亲睹这部手稿。展厅大屏幕上播放着电视剧《四世同堂》片段,耳边响起悲壮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于此读手稿,更能领略老舍先生的文学风采。
三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著名作家巴金两次作为团长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采访。每次赴朝前,他都会在北京停留一段时间,买书、寄书。
1952年2月从上海来京,巴金抓紧一切时间,往家里寄了6包书。1953年,第二次赴朝前来京,他基本把带的钱花光了,寄回上海7包书。
1981年3月,巴金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创作回忆录·关于〈寒夜〉》,将他倡议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想法正式公开。他说:“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
巴金先生当年购书时可能想不到,他从北京购买寄回上海的书在多年后又回到了北京,有一部分回到了由他倡议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前有一块巨石影壁,上面刻有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做得更好、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好。”
202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即将迎来建馆40周年。每当我们推开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的大门,接触巴金先生铜质手模制作的门把手,仿佛就能跨越时空与巴金先生进行一场心灵上的“握手”。我们可以在这里,跟随大师们走进神圣的文学殿堂,感受他们与文学的深厚情谊以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