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潍坊日报
◎薛静
据考据,中国历史中,百姓正式开启一日三餐制,是从宋朝开始的。在此之前,按照规定,百姓只能一日两餐,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帝则是一日四餐。吃的餐次多了,自然花的心思也就更多。从“吃货”诗人苏东坡,到“细节大师”杨万里,再到舞刀弄枪的辛弃疾,都写下了大量关于食物和烹饪手法的诗词。即便是到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衰弱之际,也依然出现了《山家清供》这样的饮食奇书。
《山家清供》的作者是林洪,自称是北宋著名隐士、以“梅妻鹤子”闻名于世的林逋七世孙。“山家”为山野人家,“清供”指清淡典雅的食物,因此此书讲的就是山野人家的清雅吃食。当然,如果是表面字眼上的山野人家,那可能就是挖野菜吃饼子,粗茶淡饭仅作果腹之用。但是放在林洪这儿,山野人家其实是自谦,估计是为了表达自己淡泊明志的处事之态。这一点,从食物的命名就能看出,毕竟能写出“碧涧羹、冰壶珍、汤绽梅”这些名字,又懂得用浸过白梅、檀香的水和面作馄饨皮的人,怎么会是不通饮食的乡村野夫呢?
翻开《山家清供》,就像翻开了一本宋朝的饮食指南。书分上下两卷,共104节,收录了山野中四季出产的蔬菜、水果、肉类,每一节都有单独名称,既有菜、羹、汤、饭、饼、粥、糕团、点心等食物种类,也有煎、煮、蒸、拌、腌等多种烹制方法,还有各种风味特点、由来典故等,读起来妙趣横生。遐想美味之余,令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动手,做上一桌“金饭”“玉汤”,把山海之味尽数兜进去。
林洪是苏东坡的“粉丝”,很多食物名都因苏东坡而来。比如豆粥、蟠桃饭、黄金鸡、玉糁羹、傍林鲜、元修菜、骊塘羹、东坡豆腐、牛尾狸、茶供、碧筒酒、木鱼子等,粗略数数就有12种之多。不仅是因为苏东坡爱吃会吃,创造了无数新“食谱”,还因为苏东坡在宋朝的文坛、政坛都属于独一份的存在,上可至庙堂为帝师,下可于村郊开荒地,其旷达自在的性格影响了后世很多人。尤其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借清茶野餐表达了历经风雨之后的人生态度。士人如林洪,想为时局做点什么,但个人又无力扶大厦将倾。失望愤怒之余,大概也只能寄情山野,希望成为苏东坡那样的人物了。
而这些与苏东坡有关的美食中,元修菜是一道很特殊的存在。林洪说自己每次读苏东坡的《元修菜》,都很想知道这个菜到底是什么,问了很多人,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没有答案。直到有位朋友从四川回来,说元修菜就是四川人说的豌豆。纠结许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确切答案,林洪内心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他也因此写下:“君子耻一物不知,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由一道元修菜,林洪与苏东坡有了思想交集。几百年以后的现在,我们与林洪,也因为某些流传至今的菜,同样有了情感交集。比如“沆瀣浆”。现在提起“沆瀣”两字,多为贬义,但在宋朝,这是一道皇帝都赞不绝口的醒酒汤,只用甘蔗、白萝卜煮制而成。比如“拨霞供”。其实就是今天的火锅雏形,把肉放进煮沸的锅中,熟了就可捞出食用。比如“蟹酿橙”。取熟透的橙子,掏出橙肉只留橙壳,再将蟹黄蟹肉填进橙壳中,用醋、酒、水蒸熟。这道菜也是近两年的餐饮“网红”,出现在了很多酒店的必吃榜单上。我曾看过复刻视频,美食博主怎么做都不好吃。几经周折,博主从南宋的古画上推断出当时的“橙”其实是一种柚子,并非现在我们常说的橙子。换成湖南产的香柚之后,蟹酿橙果然色香味俱全。至此,我们与林洪尽管相隔千年有余,但对美食的欣赏,在此刻达成了高度一致。
对吃,中国人向来有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民以食为天”,还是“开门七件事”,都足以说明“吃”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山家清供》则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基础上又精进了一个层次,将吃与人生态度结合到了一起。“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林洪借“冰壶珍”这道菜,表达了对“吃”的态度。饿了之后的东西最好吃,哪怕只是剩饭剩菜;渴了之后的东西最好喝,哪怕只是雪水雨水。适合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