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杨雪
近日,多所学校宣布放春假,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或解锁社会“大课堂”,引发热议。恩施州利川市小学、初中将于4月7日至8日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5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于4月7日至13日放春假,整整7天,中国人民大学也在新学期校历中安排了春假。
国家层面近期多次表态鼓励中小学设置春秋假,全国两会上,春秋假制度也多次引发代表委员热议。近日,国家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举措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传递着强烈信号。
“卷”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职场上的996,还是学生为成绩拼尽全力的状态,“卷”似乎已经成了常态,让人身心俱疲。这一信号,正是对这种“卷”文化的有力反击。
春秋假的意义远不止于短暂的休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开阔视野的机会,春秋假可以让他们暂时放下课本,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秋天的宁静。
这种身心的放松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锁社会“大课堂”,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学生可以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感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参与社区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这种“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远比课堂教育更加生动和深刻。
当然,春秋假的设置也面临一些挑战。虽然10多年前,国家层面就已明确学校可放春秋假,但与高等学校相比,目前中小学推行春秋假制度的并不多。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升学压力让家长担心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孩子放春秋假时,家长却无法同步休假。
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同时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只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落地,春秋假才能真的有意义。
从“强制下班”到鼓励春秋假,这不仅是对“卷”文化的反思,更是对身心健康的重视。随着政策的推进和社会的支持,期待春秋假能够成为常态,让更多学生收获成长与快乐。同时,这也将促使更多企业和学校意识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是提高效率、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更为宽松和人性化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