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
思勤园里,李丹和学生们探讨蔬菜的生长习性和养护技巧。 |
校长名片:武汉市硚口区崇仁汉滨小学校长李丹,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优秀女职工工作者,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优秀个人。
————————————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校园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殿堂,更是承载成长童趣的欢乐世界。学校永远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思其所想,感其所悦,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汲取养分、在互动中完善自我。近年来,我带领“汉滨”团队坚守“自信健康、灵动阳光”的育人目标,让校园在每一瞬间都成为真正属于孩子们的世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希望,用每日收获点亮前行道路,为健康成长构建坚实基础。
□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汉滨小学校长 李丹
■ 琴韵悠扬,伴随梦想启航
音乐是一种使人变得高尚和正直的力量。全校“小小音乐家”招募后,钢琴角从宣传校园文化的一隅静景,升级为学生们自由展示、体验成功的小舞台。
中午和放学后,我常看到一位小男孩坐在钢琴前练习。他从未携带曲谱,弹奏时的手形也有些生疏,但他对钢琴角的热爱无法隐藏,总是第一个跑来练习,直到铃声响起,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与他交流,他含羞但又骄傲地和我分享,他从未学过钢琴,只是单纯地喜欢。听到我鼓励他加入音乐社团后,他坚定地点点头,兴奋地说正在努力,希望下个学期能弹奏一首完整的曲目。
他眼里闪烁着热爱与执着,让我触碰到教育的真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孩子们发现兴趣所在,才能点燃心中求知向上的火花,才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沉淀自我。
我们让学生始终站在校园活动的“C位”:开展校园领操员选拔赛,让更多学生大胆尝试、轮流示范;把话筒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晨会教育主讲人,分享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设立楼层志愿服务岗,让学生在管理课间活动中学会规范自身言行;鼓励学生拿起指挥棒,大胆构思“六一”活动方案,学校全力支持,在操场搭建好舞台和帐篷;邀请学生担任评委,给食堂的菜品和管理服务打分,参与食谱制定,学习科学膳食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不是从外界传授技能或灌输知识,而是以兴趣为切入点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以实践为催化剂引导孩子构建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温暖孩子的一生。
■ 课内课外,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是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修行,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在当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尚思”课堂,正在逐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秉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育人理念,汉滨团队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加强知识跨界共融,围绕学生利益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完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启迪创新思维。
在《定制大课间》一课中,首先由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看学校真实的大课间视频,听取体育老师的建议,测量操场真实面积;接下来,鼓励学生合作讨论,设计方案,运用数学的精密计算、科学的统筹规划、艺术的创意设计,开展跨学科学习;然后,学生们激烈讨论、细致分析,确保方案能在有限空间内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最后,在小组协调合作中,生成项目作品。
我们进一步整合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计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全面而有个性的助力系统,开设了田径、高尔夫、击剑、绘画、机器人、3D打印、建筑模型、主持、合唱、围棋等十余个校级社团和三十多个班级社团,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在活动中发挥优势,尽显特长,绽放光彩。
■ 思勤劳作,耕耘生活真谛
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课。
我们特意为孩子们开辟出一处劳动基地“思勤园”,让它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感知劳动乐趣的新起点。在这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埋入土壤,满怀期待地等候嫩芽生长。“生活即教育”,生活和教育是一体的,对于孩子来说,最深刻的成长往往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喜欢趴在植物旁窃窃私语,探索不同植物的形态,比较生长速度的快慢,也经常钻到田间找蜗牛、捉七星瓢虫。我问:“你们能区分平包菜和尖包菜吗?”“我发现平包菜长这样……尖包菜长这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解释,还用不同的手势比画着,一会儿搭出尖顶的形状,一会儿抱成圆球的形状,唯恐我听不明白。我惊叹孩子们的敏锐观察和形象表述,也欣然于他们在动手探索中碰撞思维,收获成长。
在思勤园劳作中,我们喜悦地发现,劳动是最好的指挥棒,当学生脚踏实地地参与丰富多样的田间实践活动、真情实感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妙与甜蜜时,学生们方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长生存技能,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塑造受益终身的劳动品质。
■ 家校携手,共育希望之花
在“家校共育促成长 亲子木艺润匠心”家校活动中,我们邀请爸爸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共陪伴、促成长。这次活动是由学生陶亦乐家长组织讲授,他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详细讲解木质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再由爸爸们和孩子们齐上阵,配合默契。
像这样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已成为学校的新常态。学校和家庭通过沟通交流、互动合作的方式,搭建平等信任的合作模式,实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我们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挖掘家长职业资源,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此外,我们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们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们深入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当我们用新型的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上的“学校中心——家庭边缘”的结果后,就从根本上挣脱了“学校中心主义”和“家校主客体对立关系”的理论桎梏,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校园真正成为属于孩子们的完整的世界,我们坚信在爱和尊重下长大的孩子,终将会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 多元合作,共筑教育生态
育人工作不应止步于校园围墙之内,唯有做到“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的多元合作,方能构筑起无围墙的校园,打造教育新生态。
去年,在端午来临之际,我们带领学生们到湖北警官学院开展“传承英雄精神,共护校园安全”活动。学生们列队参观警史博物馆,集体宣读人民警察誓词,感受新时代英雄的使命担当。学生们认真倾听每一件物品后面的英雄故事,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惊讶叹服。在反校园霸凌小课堂,师生们一起观看精彩的盾棍操、擒敌拳、枪操警务战术展示,气势如虹,一招一式都像是战士在战场上的一次冲锋,无畏无惧,勇往直前,赢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请出来,走出去”,我们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展“红领巾”牵手“公安蓝”“橄榄绿”“消防橙”等系列实践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体验:与硚口交通四中队合作开展警校家共建,为学生上学路安全护航;邀请武汉市第四医院“秋玲志愿服务队”到学校传授防溺水急救知识,增强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自护能力;联合硚口区法院开展“防欺凌法治教育”专题讲座,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邀请罗家墩社区进校园开展禁毒宣教活动、建立汉江湾沿河小河长机制等,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定期与湖北省警官学院联合“同上一节思政课”,在学生心中播下廉洁教育的种子。
让校园成为真正属于孩子的世界,让每个学生在这里享受到优质、全人的教育,获得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快乐,这是汉滨人始终追求的目标。从教近三十年的我,虽然进入汉滨校园不足两年,但我身处校园的每一日,都被幸福的瞬间填满。
我相信,当童年被阳光和朝气书写,当希望与美好交织于萌芽,当校园成为真正属于孩子的世界,孩子们的人生必将因此而点亮,教育工作者的一生必将因此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