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个架你就觉得要分手了;对方几个小时没接你电话你就觉得他在跟别人约会;他一和异性接触你就觉得他会爱上别人。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有这样的痛苦,你可能是被你的认知骗了。
事情明明很小很正常,却在你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因为你对这些事情,有了超出事件本身的解读,从而导致你情绪失控,陷入痛苦。
正如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怎样的反应决定的。
埃利斯为这种现象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情绪ABC理论。A是事件,B指信念,C指情绪和后果。简单来说,就是指你对事件的情绪C,不是由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你对事件的信念B引起的。
举个例子,假设伴侣约会迟到,你的信念是“他约会都迟到,根本不在意我”。所以结果就可能是你很生气,并且一天都不给他好脸色,然后这场约会不欢而散。
但如果你的信念是“他不会无缘无故迟到,肯定是有其它事”。然后在他来的时候听他的解释,接受他的道歉,最后度过愉快的一天。
客观事件不变,认知不一样,结果也会大不相同。你们可以代入一下自己最近一次情绪不好的情况,仔细去想想,就会发现,你的情绪绝大部分来源于你的不合理信念,而不是事件本身。
埃利斯认为,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三种思考模式: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绝对化要求就是提前为事情的结果做好了预设,并觉得事情应该按照自己的预想发展,没往自己的想法走就会陷入焦虑。例如“爱我的人无论怎么样都会及时回消息;你如果心里有我,每次吵架肯定是我赢。非黑即白,一分为二。
过分概括化就是以偏概全。看待人和事比较片面,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忽略了其它部分。过于绝对的下定义。就比如只因为对方忘记了答应过你某件事没做到,就觉得他对不起你。他是个不OK的伴侣。
而不合理信念的最后一种思维,糟糕至极就是觉得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从而陷入异常的恐慌、焦虑中无法自拔。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灾难化思维,吵个架,就觉得对方可能已经出轨了。 稍有事情不合自己心意,就判断早晚要分开。
其实、伴侣之间的很多摩擦,并不是谁犯了多么大的原则性错,有时候真的只是因为对小事的不合理信念,导致情绪大爆发,然后互相都觉得你不理解我,才让关系变得越来越僵的。因为原则性问题分开的人,其实并不多。
那这些不合理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内化成我们的核心信念。比如你小时候摔碎一个碗,就被爸妈和亲人大骂一顿,这个时候你就容易形成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陷入灾难化思考的模式里。这样一个不容易被原谅的你,长大后进入亲密关系,你也会像父母对你一样,零容忍一些小问题,觉得对方一旦出现小瑕疵,那你们的感情就走到头了。可是人无完人,人很难一辈子不出点问题。对么?
不合理信念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传递的错误认知:比如小时候看的偶像剧、小说,喜欢设计一个人拯救另一个的情节,还有现在的一些短视频中,过度渲染一方为另一方无条件的付出,受这些内容影响,大家都容易对爱情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代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伴侣身上,认为做不到就是不爱自己。产生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思考。但是实际上,爱情并不是人生的拯救者,他只是人生的一种点缀而已。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不重要。对么?
那该如何对抗这种不合理信念:
首先,就事件而言,一定要厘清诱发事件是什么,让自己生气的点又是什么,去察觉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一点点的辩驳,比如“伴侣忘记你不吃辣,就肯定是因为不爱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存在的可能。”也可以直接跟伴侣开诚布公的聊你的想法,直到用理性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其次,不合理信念背后,很有可能是未被解决的心理创伤。你需要去感受自己的每次激烈的情绪背后隐藏的东西,去看见藏在潜意识深处的问题根源。如此才能追根溯源的疗愈自己,改变自己。可能某一天,你就会猛然发现,你的信念已经变得乐观积极,因为你也已经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