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专注看手机时,大脑正在悄悄 "删除"90% 的视觉信息 —— 比如此刻握着手机的手,或者窗外的风声。这种 "视而不见" 的能力,恰恰是人类注意力的核心秘密。
1. 花瓶与脸的启示
经典的鲁宾双关图揭示了大脑的局限性: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花瓶或人脸之一。
1984年,DNA发现者克里克提出猜想:注意力的开关在丘脑。这个位于大脑深处的 "过滤器",决定哪些信号能传递到大脑皮层。
直到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哈拉萨教授用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2. 聋子与瞎子的反转实验
实验中,小鼠被训练通过视觉(亮灯)或听觉(音调)信号走迷宫。当同时给出冲突信号(左灯亮但音调右指),小鼠陷入混乱。关键操作来了:
结论颠覆直觉:注意力的本质是 "抑制干扰",而非 "增强目标"。丘脑像个严格的门卫,每秒拦截2700亿比特的感官信号(相当于1200万个视锥细胞的总信息量),只放行10比特进入意识层面 —— 这就是人类 "算力不足" 的生存策略。
当人类还在研究丘脑时,AI的注意力机制已走过两代进化:
1. ChatGPT:暴力美学的 "神之逻辑"
GPT-3的1.76万亿参数如同 "数字上帝":
这种 "我全都要" 的思路,恰似人类对 "全知全能" 的终极想象。
2. DeepSeek:进化版的 "人形逻辑"
2024年爆火的DeepSeek给出另一种可能:
就像英语考试的 "先读题干再找答案",这种 "抓重点" 的策略,让 AI 开始模仿人类的 "有限算力生存法"。
1. 人类的隐藏优势:分心的创造力
中山大学的 "马赛克实验" 发现:
关键结论:分心是人类的创造力源泉。当丘脑放松过滤时,不同脑区的随机连接会产生AI难以复制的灵感。
2. AI的天花板:语言之外的感知鸿沟
3. 双向奔赴的成神之路
从丘脑的 "过滤生存" 到AI的 "算力竞赛",本质上都是对 "注意力" 的不同解答。人类的胜出从来不是靠完美,而是源于不完美 —— 那些让我们分心的玫瑰香、走神时的灵感闪现,恰恰是机器难以复制的生命之光。
或许正如《普罗米修斯》的隐喻:造物者终将被造物超越,但超越的方向,正是造物者自己定义的神性。
【文本来源@鹿哥Gustav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