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又立了一功。这次,它在130光年外的HR 8799系统,直接拍到了系外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的,不是间接推测,不是模型计算,而是实打实地“看”到了。
HR 8799,这个多行星系统,是行星形成研究的明星对象。年轻,才3000万岁,和46亿岁的太阳系相比,还是个婴儿。它的四颗巨行星仍在发热,释放大量红外辐射。这给了科学家前所未有的机会——用JWST的红外视野,去解剖它们的大气。
之前,JWST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在2022年,通过分析WASP-39 b的透射光谱,间接探测到了二氧化碳。但这次,是直接拍到的。这代表JWST不仅能分析遥远行星的光谱,还能用直接成像的方法,研究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科学家们可以从另一个维度,验证现有的行星形成理论。
这一发现,还给出了HR 8799系统行星形成模式的强力证据。两种理论,一种是核心吸积模型(Core Accretion),行星从尘埃慢慢积累核心,然后吸引气体;另一种是盘不稳定模型(Disk Instability),行星像小恒星一样,在盘中迅速坍缩形成。HR 8799的四颗巨行星,似乎走的是前者的路——它们大气里的重元素(比如碳、氧、铁)含量,比之前想象的还要高。对比它们所绕的恒星,这意味着它们更可能是通过核心吸积模式形成的。
JWST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红外能力和自带的“遮光板”——日冕仪(coronagraph)。它就像一个小遮阳板,把HR 8799的主星光芒挡掉,才让天文学家得以窥探这四颗行星的秘密。传统望远镜面对系外行星的麻烦在于,恒星太亮,行星太暗,基本上就像在强烈探照灯旁边找一只萤火虫。但JWST,硬是靠着红外探测和日冕仪,直视这些暗弱的遥远世界。
这次研究的目标不止HR 8799,还有另一个系统——51 Eridani,距离我们96光年。它的行星51 Eridani b,也在JWST的红外视野下显现,尤其是在4.1微米波段。这颗行星被认为是太阳系木星的“年轻版”,研究它,就是在看40多亿年前木星可能是什么样。
科学家们激动,但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过去10年,他们就在等JWST来验证这一能力。该望远镜本来的一个目标,就是研究这些外部世界的“大气”——毕竟,地球的大气成分决定了生命的可能性。而像HR 8799这样的系统,可能暗藏更多太阳系形成的线索。木星和土星是怎么来的?那些类地行星,是如何在这些庞然大物的引力作用下幸存的?这次发现,把这些问题又推向了前台。
JWST的这项成果,改变了什么?
第一,验证了核心吸积模型的适用性。过去对于远距离巨行星的形成模式,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而这次的二氧化碳探测,强烈支持了它们通过核心积累的方式形成,而不是直接坍缩。
第二,证明JWST可以做的不仅是“推理”,还可以直接“观察”。过去很多对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研究,都是通过分析它们掠过母星时的透射光谱得出的。但这次,JWST证明了它可以直接用红外成像技术,独立捕捉大气化学成分。这就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第三,让更多科学家关注巨行星的作用。行星形成模型,不只是关心行星如何诞生,还要研究它们对整个行星系统的影响。木星、土星在太阳系内起到的作用,既是“破坏者”,也是“保护者”——它们可能扫荡了早期的行星材料,让地球得以形成稳定的环境;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挡住了某些毁灭性的彗星撞击。而在其他恒星系统里,类似的巨行星可能也在扮演类似的角色。要理解地球的独特性,就得先搞清楚这些“巨人”是怎么来的。
研究团队已经在申请更多JWST观测时间,要用这种二氧化碳探测的方法,去研究更多遥远的系外巨行星。目标很明确——看看那些长轨道的行星,是否也遵循核心吸积的规则。因为至今为止,我们只了解太阳系,而太阳系在整个宇宙中,可能只是一个“特例”,也可能是“普遍现象”。要搞清楚,就得看别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