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这个肚子里最忙的“工人”,几乎承担了清除毒素、合成蛋白、储存能量等一大堆工作。
平时它默默无闻地在你体内运作,基本上是“影帝”级别的存在,绝对不出风头。然而,一旦它受损了,身体上就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警报信号。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肝脏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更严重的肝癌。
可是,肝脏有毛病的时候,它怎么会提前给你打个招呼呢?其实,它的“信号灯”是存在的,只不过很多人容易忽视。
接下来,来看看肝脏给出的四个小警告信号,也许它们能帮助你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肝脏不健康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脸色突然变差,尤其是眼睛或者皮肤上出现黄疸。
没错,就是俗称的“黄脸婆”现象。大家别觉得这是小问题,黄疸可不是随便来蹦跶的。肝脏负责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尤其是血液中的胆红素。
然而,肝脏一旦出现问题,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就会衰退,当其在体内积压时,便会导致皮肤和眼睛泛黄。
黄疸可以是轻微的,也可能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让整个人看起来像是“发霉”的香蕉。长期不处理的话,这可能会发展成肝硬化的一个警示标志。
有研究指出,约20%—30%肝硬化患者在早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疸。
而一旦发展到重度黄疸,肝脏的损伤可能已经非常严重了。因此,皮肤或者眼睛一旦发黄,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不要觉得“过两天就好了”,这可不是“感冒”!
当肝脏受损时,往往伴随着腹部不适,尤其是肚子变得“鼓起来”。
这是一种叫做“腹水”的现象,常常是肝脏功能衰退的结果。腹水并不是“吃多了”或者是水肿那么简单。
它源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排出体内多余液体,致使这些液体在腹腔积聚,进而形成腹部肿胀。此时,你可能会觉得肚子越来越大,衣服也穿不下了。
而且,肝脏一旦受损,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很多肝病患者会发现自己胃口不佳,吃了饭却老觉得撑,消化不良,甚至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其实,这正是因为肝脏无法有效地分泌胆汁,导致消化不完全。
更可怕的是,肝脏损害的持续加剧,还可能使得腹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变成腹腔积水,危及生命。
身体疲劳有很多原因,从压力到睡眠质量问题再到季节变化。
可是,肝脏不健康引起的疲劳是与众不同的。这种疲劳不是“熬夜一两天”的问题,而是长期存在,甚至让你“睡不醒”。
也许一觉醒来觉得还像昨晚没睡好,整个人就是没精神。即便休息良久,体力仍难以恢复。体力消耗过速,以致精力匮乏,做任何事都缺乏动力。
很多人可能把这种疲劳归咎于“年龄大了”,或者“天气不好”,但其实,这很有可能是肝脏在发出求救信号。
肝脏负责解毒排毒,且是身体能量代谢的中心。
若其功能衰退,血液中的毒素与废物便会堆积,直接干扰身体的能量供应,使身体陷入“低电量”状态,呈现出极度疲劳的状况。
尤其是当肝脏逐渐被硬化,消耗掉的能量更多时,疲劳感就越强烈。
手脚发抖,这种情况大家可能觉得“这不就是手没拿稳、太冷了么”?
但其实,如果手脚不明原因地发抖,而且这种发抖不止一两次,持续性地出现,那就得小心了。手脚发抖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性,而其中一种原因,就是肝脏受损导致的“肝性脑病”。
当肝脏无法正常代谢毒素时,毒素就会积聚在大脑,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最终引发手抖、言语不清、意识模糊等症状。
这种情况常见于肝硬化的晚期,肝脏已经无法有效地代谢体内的毒素,脑功能也开始受到影响。严重的肝性脑病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威胁生命。
因此,一旦出现反复性的手脚发抖,千万别拖,赶紧去检查。
以上这些看似普通的身体变化,实际上可能已经在提醒你,肝脏正在遭遇“重创”。
肝硬化的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往往是在长期的肝脏损伤累积下,才最终爆发。而很多时候,肝脏的损伤并不明显,直到出现这些“信号”时,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根据数据,全球约有10%的成年人可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而其中不少人是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身体出现上述几个征兆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饮酒、不健康饮食、长期使用药物、或者曾经患有肝炎等慢性肝病史的人群来说,这些人群的肝脏本来就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状态,肝脏在长期的代谢压力下,很容易出现损伤。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肝脏就像一个“负担过重”的工人,最终可能会出现“疲劳”甚至“崩溃”的情况。
如果这些危险信号没有及时察觉,肝脏问题很可能会逐渐加重,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比如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此时,肝脏的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治疗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大增加。
因此,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来说,定期的体检和肝功能检查尤为重要。
这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潜在的问题,更是为了在肝脏还可以修复时,采取措施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能有效避免肝硬化的恶化,给肝脏“松一口气”,恢复它应有的健康状态。毕竟,肝脏一旦崩溃,后悔也来不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蒋开平,黄凯舟.警惕肝脏的求救信号[J].安全与健康,2022,(05):80.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