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东工人报
□陈国凡
民以食为天,离不开一日三餐,这自然需要锅碗瓢盆这些炊具盛器成全。古代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长什么样呢?
我们现在烧水、熬粥、蒸煮,得用不同的壶和锅。古代有一种叫“鬲”的炊煮器,能一并搞定。鬲兼有烧水、煮粥、煮肉的功能,其最典型的器形特征是有着三个如口袋一般的袋足,这使得它可以在火上更加稳定地加热,使用方便,同时也增加了受热面积,提高了烹饪效率。此外,鬲的腹部通常较大,可以容纳较多的食物,能满足烹饪大量食物的需求。鬲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为陶制材质,商周时期多为青铜。鬲一般为三足,四足的鬲罕见,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个饕餮纹四足青铜鬲。
鼎是最大的炊煮器,想蒸煮全羊全猪,非它莫属。鼎一般设有三足,置地稳当;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鼎腹容量大,重量也大,故而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如“九鼎之尊”“一言九鼎”。镬则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飌是中国古代的蒸煮器皿,类似于现在的蒸锅。其构造为甑鬲的集合体,上部为甑,类似于一个深腹盆,下部为鬲,甑中可放置箅。箅是用竹或铜片编织成的网状物,可以放置食物,同时让蒸汽透过。中空的鬲则用来装水,点上火,下方的蒸汽开始均匀加热食物,达到蒸煮的效果。江西省博物馆藏的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铜飌,是存世最大的青铜飌,被誉为“中华飌王”。
到了汉代,功能齐全、兼任煎炒煮炖功能的厨房神器已经被开发出来了。蒸、煮、烧,三口锅,同时开工,一个灶,轻松搞定,类似以往农家灶台的三口锅。内蒙古博物院藏的龙首青铜灶,就是这样一个厨房神器。
龙首青铜灶正面为长方形灶门。灶面上附有三个釜,一大二小,可以同时放置三个锅进行烹饪,煎炒煮炖均可。灶底下附有四个相互对称的兽蹄足,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后部插有烟筒,呈昂首嘶吼的龙头造型,独特而生动。这个龙首灶台不仅功能齐全,还设计精巧:灶身长、灶门窄、龙形烟筒高,有利于吸风拔火。做饭时,往灶门里加炭,炭燃烧后的黑烟从龙嘴吐出,三个灶眼 “火力全开”,还能不受油烟困扰,此灶是可拆装结构,非常适用于行军或游牧。饥饿时,搭起炉灶,高效快速做饭;行军时,拆开六个组件,立即打包带走。龙首青铜灶不仅功能齐全,设计精巧,造型也美。龙首颇有气势,灶两侧各饰铺首衔环纹,极具美感,整体像一艘航行中的船,令人叹为观止。一个灶台上放三个锅的设计,反映了当时饮食种类的丰富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体现了汉代金属冶炼术的发达程度。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美食还需美器配。食物蒸煮熟了,放哪里呢?这就需要盛器登场了。古代盛器种类可不少,食器有簋、、敦、豆、箪、篚、箧等,水器则有盘、、?、鉴、瓢、钵、杓、瓶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好菜怎么能少了好酒呢?好菜配好酒,好酒需好器。成语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说的就是酒器,古代的酒器种类繁多,有爵、、觚、觯、觥、尊、卣、铛、壶、、瓿、觞、角等不下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