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想要获得自信,靠的从来都不是外在条件,而是“被爱”。
他能很确定,无论他好不好看、学习够不够好、事业是否成功,都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稳稳地接住他,做他坚实的后盾。所以他才能更有勇气、也更笃定地,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任何挑战。
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镜映”。意思是指,每个孩子在幼年的时候都需要一面镜子,让他可以透过这面镜子,去看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通常这面镜子就是我们的父母。
如果父母,总是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告诉孩子,无论怎样,父母都与他站在一起,永远爱他。那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是“好的”,即使在今后考试失利、工作受挫、爱情受阻,也都不会动摇他对自己的评价。
而镜映失败的孩子,他看到的就是一个如此糟糕的,必须要乖、要懂事、要考第一,才有可能会被看到的自己,从此内心就根植了自卑。
自卑的人都会有着很深的不配得感。面对别人的夸赞,总会不好意思,没法大方接受;面对工作中的机会,不敢去争取,觉得自己做不好;在任何人际关系里,也都很容易成为那个去讨好他人的角色,因为他打心底里觉得自己不配。
更严重的是,很多自卑的人通常也都很难做出一些成就。宁愿过得平庸,也不会主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认可过、支持过,也没有人去给他们兜底,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的试错成本。一旦失败了,就会产生一种被全世界都抛弃的感觉。所以,他干脆什么都不做。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会格外的去追求自己的外在价值,让自己看起来很“优秀”。比如,极度地追求好看的容貌和身材;又或者是,哪怕牺牲健康也要去搞米搞事业...但无论他们取得多高的外在价值,但本质也都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
因为他们追求优越,追求卓越,并不是真的享受这种向上的生命力,而是为了去获得从小未被曾得到过的肯定。无论他们外在看起来多么的强大,但其实内核都极其的虚弱。因为,永远有人比他更好看,也永远有人比他更优秀。当他遇见比自己更强的人时,他会更加难以接受,继而全面的否定自己,陷入更深的无助和迷茫。
在心理学里,无论多高的社会功能,又或者是再好的外在条件,这些都只能满足人的“自恋”,而非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只源于内心充盈的爱。
所以,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答案便很清晰了,就是去拥有“爱”。这个爱,可以是父母给的,也可以是朋友、伴侣,更可以是你自己。
如果你不曾拥有,又或者是暂时还没有遇到那个,能发自内心欣赏你、认可你的人。那你就试着去做自己的镜子,自己爱自己。
自爱源于全然的自我接纳和肯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学会和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因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共同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你。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敢于拿出真实的自我与外在接触,不再担心别人的否定,也不再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拥有一个真正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如果你为人父母。一定要记住,去成为孩子温暖的避风港,他不需要优秀、不需要完美,他本身就值得被爱,这将会成为孩子行走一生的底气。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无可置疑的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身保持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让他这一生都能不断的获取成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被爱,还是爱自己,爱本身就是最高级的鼓励,所以,任何时候,不要放弃去拥有爱,成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