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更新于:2025-04-03 11:14:14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赵国陆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在济南开展了“尊重多样 差异共融——融合教育实践支持体系的构建”交流研讨会,历下区锦屏幼教集团在会上分享案例:10年帮助了22名孤独症儿童。

“入园第一个月,没说过一句话。”锦屏幼教集团园长许文娜回忆起一名孤独症儿童时印象深刻。不少老师、家长担心,特殊儿童会影响正常孩子。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教授几十年前就专注于孤独症儿童研究,她说:“这个群体不大,但是需要被看见。”

孔德涛是一名专业的特教老师,他曾在康复机构训练了很多孤独症儿童,但这些孩子一返回普通幼儿园或者学校,就会出现难以适应甚至倒退的情况。这让他非常苦恼,于是就想转入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2015年,许文娜正因为缺乏专业的科学干预技能而焦虑。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开启孤独症儿童融合入园的实践探索。

“我们这里有个平时表现偏强势的男孩,自从来了孤独症孩子之后,他处处照顾保护,爱心爆棚,这个转变让我们感到惊喜。”许文娜发现,融合教育不仅让特殊需要儿童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也让普通儿童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了尊重差异、包容理解与互助合作。真正接纳差异时,那些曾被视作“负担”的特需儿童,也会转化为推动教育进化的“珍贵资产”。

当孤独症儿童在经过3年融合教育能够主持升旗典礼时,当他们能在小学课堂上流利朗读课文时,当收到孤独症家长一封封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时,教育回归到了其最好的模样——融合教育不是安置,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针对融合教育观念薄弱、师资匮乏、支持体系不足、可借鉴模式较少等现实问题,历下区锦屏幼教集团以帮助“孤独症”等特殊需要儿童为切入口,促进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发展,探索构建了“全天共融+个别干预+融教专师”的全融合教育模式。

据许文娜介绍,“全天共融”就是让孤独症儿童完整度过幼儿园一日保教环节,自主签到、自主计划、自主生活、自主游戏、项目式学习等,为孩子们搭建起多元融合的成长空间。针对孤独症幼儿出现的具体行为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认知能力、情绪行为管理、规则意识、刻板行为等维度,量身定制个别干预。此外,“融教专师+普通教师”协同,进行系统的融合教育培训。

当下的融合困境源于对普通教育规律的理解偏差,而不是特殊教育技术缺失。生态化改造普通教育常规场景,提高普通教师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优化班级管理和教学策略……这些都将大大提升特需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今年6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提出,残疾儿童入学及学前特殊教育的8项新举措,强调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就近入园机会,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儿童融入之后的义务教育学习。

去年10月,山东省残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专项行动。

济南市全面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明确了11个随园保教试点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服务升级等举措,全面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就近就便入园权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融合教育,也需要全社会创设更加包容、接纳的氛围,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