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孩子有咬指甲的习惯。这个习惯可能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并且可能会持续到成年。
然而,咬指甲的习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口腔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应该尽早干预,帮助孩子克服这个习惯。
人指甲的功效与作用
1.可以反映健康状况
指甲的颜色、形状和质地等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例如指甲变薄或变形可能是缺乏营养或疾病的表现。
2.保护指甲
手指甲是手指上的一个甲板,属于手指的指甲,指甲表面有一层致密的角化层,可以保护指甲不受外伤,也能够避免指甲受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如果指甲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指甲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3.改善睡眠
指甲具有一定的美容作用,指甲的健康程度和人体的睡眠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指甲变脆容易断,则表示人体精气不足,容易失眠多梦。通过补充精血,可以使人体的精气充足,从而改善睡眠。
4.感知外界温度
指甲敏感度较高,能够捕捉到外界温度变化。当手指触碰到热或冷的物体时,指甲会第一时间感受到,从而使人们能够快速做出反应。
孩子咬指甲都咬秃了,不仅是缺维生素这么简单,这4个原因是关键
1.不良习惯
由于婴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吮吸,在没有及时喂养或安慰器时,婴幼儿会吮吸手指,长期吮吸形成不良习惯,导致爱咬手指甲的情况。出现爱咬指甲的情况时,应给予患者正确的引导,改善咬指甲的习惯。
2.精神压力大
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下,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多与家人、朋友沟通,缓解不适症状。
3.心理功能障碍
在心理压力大、焦虑、情绪紧张、恐惧的时候,容易伴随动作增多,可能会出现咬手指甲、频繁的眨眼睛等下意识的动作来缓解焦虑、紧张与恐惧。
也有可能是患有强迫症,强迫症患者特别容易关注自己的身体,因此可能会出现咬手指甲、抠头皮等现象。
4.疾病因素
因为幼年时期铅中毒所导致的多动症,也会让人出现咬指甲这样的事情,而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咬指甲便是因此而来的。
虽然这个话题很老套,但是如果家中有孩子,一定要注意铅中毒和多动症的问题,避免他们出现咬指甲的情况。
从小“咬指甲”的孩子,长大难逃3种结局,家长尽早干预别大意
1.影响颜值
孩子在咬指甲的时候指甲就不用说了,咬得光秃秃的,还可能会导致手指变得红肿,手关节甚至会变形。
而咬指甲的话指甲会变丑,咬指甲的嘴巴也会变丑,可能会导致牙齿变形或者是嘴唇变形,会影响到孩子的面部,导致孩子五官都变得不好看。
2.孩子自卑懦弱
孩子经常咬指甲,去上学的时候也控制不住,咬指甲的时候就容易被同学取笑。在学校里面孩子可能会霸凌那一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比如说喜欢咬指甲的孩子,那么孩子慢慢地被同学嘲笑,之后就会变得更自卑更懦弱!
3.引发某些感染
总是咬指甲的孩子很有可能出现感染,人的手指甲比较脆弱,加上人的双手经常触碰各种物品,日常的穿衣服、吃饭,身体清洁都要双手积极参与。
而在咬指甲的过程中手指会接触到口腔,反复损害指甲以及周围的皮肤,可能引发炎症,有的人因此还导致感染。不只是表现在手指甲上,有时口腔也会有感染。
孩子总是咬指甲?5招帮孩子真正戒“咬”
1.分散注意力
咬指甲常常已经发展成一种下意识行为,要分散患者注意力,如患者在看电视时咬指甲,可以让患者在手里抓一个物品。如果患者想要咬指甲,就需要先放下物品,把行为提到意识层面,有可能及时停下来。
2.生活中多陪伴
对于因紧张焦虑而频繁啃指甲的宝宝,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对宝宝多一点关注,走进他们的内心。
经常被父母关爱和参加团体活动的宝宝,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出现紧张、焦虑、敏感和害羞的几率小。
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如果得到自然的疏导与放松,自然会慢慢的减少啃指甲的次数。
3.试试行为疗法
父母们可以制定一个奖励计划,比如说,当发现孩子在咬指甲时,及时地去提醒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如果孩子做到了,父母要给予孩子奖励。奖品可以由孩子自己指定,也可以由父母挑选孩子感兴趣的玩具。
如果孩子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咬指甲的现象,父母也应该继续保持奖励一段时间,直到孩子完全戒除。
4.心理治疗
部分孩子总是啃指甲,可能跟孤独症有关。家长一定要注意多跟孩子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带孩子去精神心理科接受心理治疗。
5.勤剪指甲
孩子指甲长得比较快,如果不注意合理的修正,可能会引起指甲断裂,孩子觉得不舒服,但是又不会使用指甲刀,所以就会自己咬指甲。
家长平时应该照顾好孩子,每个周给孩子剪一次指甲。平时做好指甲部位的护理,剪了指甲之后要将周围的棱角磨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孩子经常咬指甲。
所以说,在孩子咬指甲的这个问题上,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家长一定要具备充足的耐心,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帮助他们慢慢地改掉这个坏习惯。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