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让龙头蜈蚣风筝“飞”在春风里
——传统手工风筝制作人以匠心寄纸鸢
图为王振中在制作竹条。本报记者 毛 宇 摄
本报记者 毛 宇
春日阳光晴好,55岁的王振中早已伏在案头,为潍坊的客户赶制风筝。一把刨刀在竹节上轻轻划过,竹屑簌簌飘落,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在他身后,墙面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龙头风筝艺术品,另一面墙上,则整齐排列着凿子、篾刀等工具。这一方天地,收藏着王振中的春天与梦想。
王振中是藁城区王家庄村人,是一名传统手工风筝制作人,制作龙头蜈蚣风筝已有近20年了。他与风筝的缘分始于命运的转折,年轻时因司机职业患上颈椎病,王振中不得不放下方向盘。为了康复治疗,他重拾儿时放风筝的爱好,未曾想点燃了深埋心底的工匠梦。
“龙头蜈蚣风筝可不好伺候。”王振中摩挲着手中竹条说道。这种集立体造型与串式结构于一体的风筝,需要将手工扎制的龙头与许多带有龙桄的腰片精密组合。从选材开始便是层层考验:竹子需阴干一年半载方能制骨,蒙面要用轻薄坚韧的专用纸。最考验功夫的当属烤制竹条,酒精灯前手腕快速翻飞,多一分则焦,少一分不韧。这对手艺人的技能和耐心是极大的考验。
王振中以前做过木工,对这些活也有过了解。“一开始做小的,后来越做越长,最长的要到200多米呢。”没有家学渊源与名师教学,王振中硬是靠着一股倔劲叩开传统技艺之门。初学时跟着村中老人观摩扎骨架、糊布面,把每个步骤都牢牢记在心里。“可有些绝活只听老人念叨过。”为此他常在案前枯坐三四个小时,反复拆解试验。以80米长的风筝为例,仅蜈蚣身就需要围成约100个竹圈,每个竹圈需用细绳精密固定,弧度间距差之毫厘,飞升时便谬以千里。王振中边演示边解释,竹圈的弧度、间距必须一致,否则飞起来会失衡。
龙头的制作更似一场苦修。没有传世图谱参照,他就在各样图册中寻找灵感。“与平面图不同,龙头每个活口接口都得像榫卯般严丝合缝。”展开他手绘的样稿,那些旁人看不懂的线稿中藏着多年来他自己摸索的智慧。每当新作完成,王振中总要亲自试飞。看着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翱翔,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那些挑灯夜战的疲惫也化作了云端的笑意。
对传统风筝的守护,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技术的排斥。他改良的“蝴蝶碰”用专业轴承替代了传统竹轮,使其在风筝线上更加灵动穿梭;使用新型材料制作蜈蚣身子,让制作效率提升近三倍。“这样,不仅制作上方便,也比竹条制作的风筝在保存、维修上便捷许多。”但制作、绘画的技艺,都值得保留下来,他认为,这是手工活儿的学问所在。
制作传统手工风筝的“扎、糊、绘、放”四字诀,王振中念叨了近20年,也实践了近20年。“以前老人们做的风筝朴实无华,但有时缺乏一些精致和美感。”王振中说,“现在人们的条件好了,我也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尝试做一些更复杂、更漂亮的风筝。”
他提到,传统风筝很难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效益,手艺人不能靠它养家糊口。目前,王振中一年中能接到三四十个订单,客户来自内蒙古的草原、新疆的戈壁、浙江的水乡等地。这源于他在直播间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使他的账号吸引了7万多名粉丝。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他的风筝也插上了“云翅膀”,通过物流飞向全国各地。
“有买家专门定制200米长的风筝,还有学校邀请我去教孩子做风筝。”王振中说,直播不仅让他多了一份收入,更让他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无限可能。
风筝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祝福,是老祖宗的智慧。风筝制作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王振中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对风筝的了解,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风筝会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