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右一)的粉蒸肉香气引得食客连连赞叹:“张三扣碗,几十年味道没变过!” 记者 彭瑜 摄
3月23日中午,忠县野鹤镇万忠路82号仁义餐馆内,78岁的张攀仁正将热气腾腾的扣碗端上桌。粉蒸肉的香气引得食客连连赞叹:“张三扣碗,几十年味道没变过!”
这份不变的味道,源自张家三代人的坚守。张攀仁因家中排名老三,人称张三。这家餐馆就是他开的,其扣碗因为味好、量足,毗邻的万州人都经常慕名而来,还有北京、上海的食客吃后回头快递购买。
“冬天一天要吃5头猪,夏天两天吃一头猪。”野鹤,一个地处忠县与万州交界的偏远小镇,张三扣碗为啥生意这么红火?“伪劣食材不买、钱财货款不欠 、一饭之恩不拒。”46年,老人这份“货真价实”的“三不”承诺,点亮了舌尖上的良心。
食材之诚:宁可少赚不卖伪劣
扣碗是川渝地区民间一种特色菜肴,味道醇正、口感鲜美、经济实惠。每逢红白喜事,当地群众都要制作扣碗待客人。
张三祖上一直居住在野鹤场上,数代厨艺相传,最拿手的就是扣碗。7岁那年,他开始跟着爷爷学做厨艺,不到10岁就学会了做扣碗。
“爷爷告诉我,开店讲的就是货真价实。”张三回忆,曾经两三次,有人低价出售病死猪肉,被爷爷严词拒绝。爷爷言传身教,还手把手教他辨别死猪肉、母猪肉、种猪肉,再三叮嘱,“宁愿少赚,也不买伪劣食材!”
1962年,爷爷去世,张三关掉了餐馆,但他们家的扣碗一直是当地群众心心念念的美食。1979年,张三又将餐馆开了起来,并把爷爷“不买伪劣食材”的祖训刻入经营骨髓。
46年来,张三对选料、加工制作、煎炸烹饪等过程进行全面创新,先后推出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肥肠、粉蒸羊肉、粉蒸豆腐、粉蒸萝卜丝、烧白、蒸蛋等30余个不同风味的扣碗,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坚持购买真材实料。
“材料买得贵,饭钱收得便宜。”厨师何东权称,张三进货,每个鸡蛋一块五角钱,他主动给两元;180元的货款,他直接给200元。但在食客算账时,180元他就只收150元。他粗略统计,“相比其他餐馆,张老板一年要少收入50余万元。”
张三不但在价钱上“多付少赚”,还在分量上“加量不加价”。过去,张三做的是小扣碗,食客吃得意犹未尽。乡下人油水需求大,他干脆改做大扣碗,每碗用肉达1.2斤,但价格却没涨多少。
有人说张三笨,但他自有“生意经”:长期的买卖,进货价钱高点,卖家才不好意思卖伪劣食材;饭价不高,光顾的客人才会更多。
“菜品好、价格低、客源广,才是长久之道!”他笑道。46年来,这份“宁亏不假”的坚持,让他的扣碗吸引了外地食客常年快递订购。
待人之诚:员工工资从不拖欠一分
1982年,张三的餐馆日客流破百。人多了,张三忙不过来,雇请了第一个洗碗工。到1986年,他的餐馆共请了两个厨师、两个洗碗工。
那时政府一般干部月薪才20来元,他每月给洗碗工就有10元、厨师15元。为啥开这么高的工钱?张三坦言,要想扣碗味道好、品质好、顾客多,仅靠他个人办不到,还得大家一起努力。
▲78岁,张三还在亲自为顾客端菜。 通讯员 田小玲 摄
“碗洗不干净,菜再好也恶心人。”张三深知,唯有让员工“把店当自家”,才能守住品质 。于是,“钱财货款不欠”又成了张三的第二个承诺。 他透露,“不欠货款,商家才会保证食材质量;不欠工资,员工才会巴心巴肠干。”
46年后,这份承诺演化成更动人的温情:厨师月薪6000元、服务员4200元,远超当地平均水平;疫情期间,生意不景气,年收入不到50万元,张三借钱也不裁员降薪。
“我们还带薪休假呢。”服务员张明珍告诉记者,家中有个大事小情,有时甚至耽搁时间长达七八天,张三都会准假。尽管要会花钱请临时工顶班,但他从不扣钱,工资一分不少照发。张明珍说,“我们也知趣,办完事立马返岗。”
到现在,张三的餐馆请了两位师傅、三位服务员,他们都在店里干了10年以上。
“张老板说话算数,我们自然拼命干!”何东权来自万州,从20岁小伙干到年近五旬,25年未离岗。他说,“我们都把餐馆当成自己的家了。”
对供货商,张三同样“不欠分毫”。食材老板资金周转困难,他还提前支付货款。“别人催债,他反而雪中送炭。” 张明珍说。这种“双向诚信”换来的是稳定供应链。
大爱之诚:一饭之恩善行暖心
张三的仁义餐馆,不是每位顾客都付饭钱,有的人只管吃饭,不用埋单,就像在自家吃饭一样。
52岁的胡太平就是其中之一。20岁那年,他被土墙砸中后,经常头痛、手脚痛,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父母年迈,他又不能干体力活儿,只好靠捡垃圾为生。
2004年,胡太平因长期饥饿晕倒在张三店门口。张三当即承诺:“一日三餐免费,吃到你站起来为止!”
就这样,每天早中晚,胡太平都到张三的餐馆吃饭,烧白、粉蒸、炒菜、蒸蛋花等随便选。到2007年,胡太平从面黄肌瘦的拾荒者,转变为废品收购老板,主动请求不再免单吃饭。
“没有张老爹,我早饿死了。”现在,胡太平在野鹤场上买了楼房,将父母也接到身边照顾。
这样的故事在野鹤镇比比皆是:智障青年张元龙免费吃15年直至去世;五保户沈佩发十年免单......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野鹤镇五保户有50余人。只要他们到店里吃饭,张三就免单。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五保户吃住不愁了,免单的就少了。
“爷爷说,一顿饭能保命。”张三将祖辈的善举制度化:80岁以上老人、五保户、困境人群免单。有人质疑他“做慈善亏本”,他却算起另一笔账,“食客因感动而口口相传,带来更旺客流。”
如今,张三的儿孙皆事业有成,他仍守着自己的餐馆。开餐馆40多年,遗落在店里的现金、手机、皮包等,累计价值近100万元。但张三总是千方百计物归原主。
“金钱只是个数字,信守承诺,让乡邻吃饱吃好,就是我的责任。”张三莞尔一笑,说道。